玩酷网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

1941年,新四军击毙了100多名日军,不久,日军派人来索要尸体,罗炳辉笑道:“要尸体,尽管来取,但来的时候,要举白旗!” ​那年头淮南抗日根据地真是困难重重。小鬼子、伪军还有国民党顽军三面夹击,新四军二师经常要两面作战。 这话不是罗炳辉随口逞能,是他打了一辈子仗攒下的底气。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将军,早年在滇军里看透了旧军队的腐败,后来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从普通战士拼到军团长,最懂怎么在逆境里跟敌人硬刚。 1941年那会儿,他刚担任新四军二师师长没多久,手里的部队不算精锐,装备更是寒酸——步枪里有一半是缴获的旧枪,子弹每人平均凑不齐五发,可就是这样的队伍,在他手里愣是打出了金牛山那场漂亮的伏击战。 那天是4月16号,驻扬州的日军调集了700多人,带着迫击炮和重机枪,偷偷摸向金牛山根据地,想搞个突然袭击。 罗炳辉早得到了情报,没跟鬼子硬碰硬,而是把部队埋伏在山脚下的竹林和稻田里。等鬼子大摇大摆走进包围圈,他一声令下,手榴弹先炸乱敌阵,然后战士们端着刺刀冲上去,跟鬼子拼近战。 打了整整一夜,不仅打退了鬼子的进攻,还当场击毙了130多个日军,缴获了两挺重机枪——这在当时的淮南根据地,可是能让全师战士都振奋好几天的大胜利。 鬼子撤退的时候慌不择路,连同伴的尸体都顾不上带。过了三天,他们派了个翻译过来,语气硬邦邦地说要“取回皇军的遗体”。 罗炳辉当时正在跟参谋们研究下一步的防御计划,听了翻译的话,放下手里的地图就笑了——不是轻蔑的笑,是带着股子硬气的笑,直接跟翻译说“要尸体尽管来,但必须举白旗”。 这话传回去,鬼子那边半天没动静,他们从没见过敢这么跟皇军提条件的中国军队,既怕举白旗丢了面子,又怕来取尸体时再遭伏击,最后磨蹭了两天,还是派了几个兵举着白旗,低着头来把尸体运走了。 没人知道罗炳辉说这话时,心里压着多少难处。那会儿的淮南根据地,就像被三面潮水围着——东边是日军的据点,每隔十里就有个炮楼,时不时出来扫荡;西边是伪军,跟着鬼子抢粮食,专挑老百姓的硬茬捏; 南边还有国民党顽军,嘴里喊着“抗日”,暗地里总跟新四军抢地盘、抢物资。二师的战士们经常一天要换两个战场,早上刚在山边打退鬼子的小股部队,下午就得掉头去对付顽军的骚扰。 粮食更是紧缺,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战士们顿顿喝野菜粥,粥稀得能照见人影,有的战士饿极了,就挖地里的草根充饥,可没人叫苦,因为罗炳辉跟他们一起吃,还总说“只要咱们守住根据地,老百姓就能有口饭吃,这苦不算白受”。 罗炳辉还特别心疼战士们。 有次他去前沿阵地,看见一个小战士光着脚,脚趾头冻得通红,一问才知道鞋子在行军时磨破了。他没多说,当场把自己脚上的布鞋脱下来,塞给小战士,自己光着脚走回师部。 后来这事传开,战士们更愿意跟着他打仗了——不是因为他是师长,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位将军跟他们一样,是真的在为抗日拼命,真的把战士们当兄弟。 那次让鬼子举白旗取尸体的事,很快在淮南根据地传开了。老百姓听了都高兴,说“新四军有罗师长在,鬼子不敢张狂”,不少青年还主动来参军,想跟着罗炳辉打鬼子。 其实罗炳辉要的不只是个面子,是想让鬼子知道,就算新四军装备差、处境难,也绝不会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更想让根据地的军民知道,只要咱们团结一心,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在那个处处是绝境的年代,罗炳辉和新四军战士们的硬气,不是蛮干,是对家国的忠诚,是在苦难里撑起来的骨气。这种骨气,撑着他们在三面夹击里守住了根据地,撑着中国军民熬过了最艰难的抗日岁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