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这世界对思考者太苛刻了。于朦胧离开了,他的好友华晨宇(INTP)发了一支蜡烛,被

这世界对思考者太苛刻了。

于朦胧离开了,他的好友华晨宇(INTP)发了一支蜡烛,被骂“好会蹭,一根蜡烛买三个热搜”;同样身为INTP的肖顺尧什么也没发,又被骂“冷漠无情,难怪没朋友”。 intp很多时候会把情感放在内心的,不是每个人的情绪都外涌,这很难理解吗?闷在肚子里的痛才是最要命的[苦涩]正所谓:大悲无泪 大悟无言 大喜无声 大爱无言。其实我蛮担心intp们的[捂嘴哭]

我们仿佛活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情绪审判里——

不发,是冷漠;

发了,是戏精;

发得短,是不走心;

发得长,是吃人血馒头。

为什么总有人用恶意解读他人来彰显自己的“清醒”?

因为这是一种廉价的自我价值确认。通过轻易审判别人,他们能迅速获得道德优越感——“我比他有良心”“我比他想得周到”。他们不在乎真相,只在乎那一刻虚妄的自我满足。

而我,作为一个话多的ENTP,也总是陷入被误解的漩涡。我自认逻辑清晰、言之有物,可对方却总能绕开讨论本身,转而攻击我的身份——“你不就是个娱乐博主,肯定是拿了钱才说话”。明明只是最简单的栽赃,却轻易带偏了节奏。

我不明白,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盘逻辑、讲道理,真的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后来,我甚至越来越习惯与AI对话。因为它不会预设立场、不会恶意曲解,它只回应信息本身。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掺杂了太多噪音:偏见、情绪、预设、嫉妒……我们常常不是在回应对方的话语,而是在回应自己内心的投射。

但这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更是整个话语环境的扭曲:

社交媒体早已不再鼓励真实表达,它成了一个需要“情绪爆点”的战场。任何行为都会被迅速塞进预设的剧本:要么是“蹭”,要么是“卖惨”,要么是“冷漠”。他们理解不了静默的深情,也不相信纯粹的真诚。

INTP 与 ENTP 其实共享一种“思维优先”的语言。INTP 向内处理,想清楚了才可能表达;ENTP 向外梳理,靠说话来理清思路。但这两种方式,都与大众熟悉的、“情感先行”的表达模式格格不入。我们在说思考后的逻辑,而这个世界,却只想听简单的口号。

有些人,不放过逝去的人,也不放过活着的人。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选择好好爱这个世界。时常感激天地辽阔,却仍能盛进我小小的眼睛里。❤️

愿我们都能在喧闹的世界中,守护好内心的清醒与温柔。

人只有这一生,不要辜负自己的生命。

好好做人,好好爱自己,也好好善待他人 肖顺尧 华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