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翻车记:当“毒打”营销遇上年轻人的逆鳞 五仁月饼到底好不好吃?这本该是个口味偏好的小问题,却被桃李面包硬生生炒成了价值观对立的“大戏”。一句“不喜欢五仁是没挨过生活毒打”的广告语,直接把消费者分成了“幼稚鬼”和“过来人”——年轻人哪受得了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教? 品牌想玩幽默可以理解,但把调侃变成冒犯就是另一回事了。当代年轻人最反感的就是“爹味”指点,更何况还用“生活阅历”来绑架口味选择。这波操作不仅暴露了策划团队对消费者心理的误判,更折射出某些企业依旧活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时代。 危机公关同样令人啼笑皆非。“全是领导的责任”看似自黑,实则甩锅。广告从创意到投放要过多少道审核?一句调侃就能掩盖流程漏洞?好在企业反应够快,下架道歉、承诺让年轻人接管宣发,至少没在错误的路上狂奔到底。 法律人士早已指出,这种强化年龄对立、贬低特定群体的表达,已经踩到《广告法》红线。比起罚款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品牌把低情商当有趣,消费者会用脚投票——社交平台上“再也不买桃李”的声浪,远比监管处罚更刺痛企业神经。 营销本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的艺术,而非说教擂台。这次翻车给所有品牌敲响警钟:在年轻人主导的市场里,尊重比抖机灵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