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打的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徒手造出值上亿装备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让导弹指哪打哪,就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提到高伯龙这个名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可能还是那位身上套着件洗得发白旧背心的老人。可这件值个 5 块钱的背心,哪能概括他的全部啊? 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他跨界接下一个已经失败两次、眼看要黄的惯性导航项目,这事儿本身就跟一场豪赌没啥两样。面对那份被称作 “钱学森密码” 的关键技术资料,他没被里面的难题吓住,只用了 18 个月,他不光把谜题解开了,还搭起了一整套全新的理论框架。 选技术路线时,他力排众议,挑了条当时最难、甚至有点异想天开的 “全内腔四频差动” 路。这方案复杂得很,当时引来一堆质疑,不少人都觉得 “这玩意儿根本造不出来”。高伯龙没多辩解,直接将一摞厚演算手稿放桌上, 严谨的逻辑、实打实的数据,就是他最有力的回应,扫清了这大胆设想前的所有障碍。 可光有好理论没用,落不了地就是空谈,高伯龙却不一样,他还有着能弯下腰、沉下心的劲儿,是位真正的顶级 “工匠”。 他的实验室是用旧食堂改造的,里面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精密仪器,连维持实验的恒温恒湿环境、稳定电源都成了难事儿。没设备怎么办?总不能干等着吧?高伯龙干脆带着团队自己动手,用那些废旧零件敲敲打打、焊焊接接,最后真就靠一堆 “破烂玩意儿”,把实验急需的仪器给攒出来了。 当时国产光学薄膜的精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高伯龙没找别的办法,直接自己上手,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打磨镜片,硬是凭着这股韧劲把工艺水平提了上来。最绝的是,因为缺先进的检测设备,他干脆自己设计,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DF 透反检测仪。 这种 “为了造枪,先造出造枪的工具” 的魄力,不光解决了项目本身的难题,还顺带推着一批国产设备往前迈了步。 从理论蓝图到造出实物,中间满是失败与动摇。1984 年美国宣布中止同类项目研究,消息传来,团队一片悲观,高伯龙却稳如磐石,一句 “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更要有”,瞬间成了所有人的定心丸。 1993 年,工程样机即将最终测试时,核心组件突现故障。专家建议暂停,高伯龙当场签下责任状、立下军令状,独自扛起重压,最终不到九个月便解决了问题。 这位倔老头,一辈子过得特简朴,单位分的房子、给的荣誉,他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就围着宿舍和实验室两点转。为了熬夜搞研究能提提神,明明有糖尿病的他,还会偷偷摸出糖来吃。大雪封城停了电的晚上,有人看见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滑地往实验室走。 他这一辈子,早就把自己完完全全融进了国家的事业里,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病床床头依旧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那些没看完的技术资料、没改完的方案草稿。 高伯龙院士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自主,既需要理论上敢为人先的勇气,也得有实践中精雕细琢的匠心,更少不了再大压力都绝不退缩的意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