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6亿的缺口时,毅然决然的卖

1984年,歌手张明敏得知我国举办亚运会的经费,还差了6亿的缺口时,毅然决然的卖掉了自己的车房,并且还做了一件至今都无人超越的壮举,将所有资金都捐献给了国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广州的一场演出上,台下坐着一群年轻人,他们跟着熟悉的旋律鼓掌,那是一首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歌,许多人可能没听过它的原唱者当年是怎么走上舞台的,也不知道这首歌背后藏着一段怎样的坚持与奉献,只是觉得它听起来热血、有力量,像是把一种说不清的情感唱到了心里去。   这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四十年前,它是无数人心头的旋律,是电视机旁一家人默默流泪的背景音乐,它从一位香港青年的嗓子里唱出来,穿过山河,走进千家万户,歌声动人并不稀奇,动人之后还让人动起来,那就不简单了。   张明敏就是唱这首歌的人,他在香港出生,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一家人过着不算富裕但安稳的生活,那个年代,香港街头充斥着西化的广告和粤语流行曲,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唱国语歌,更别说唱那些带着家国意味的旋律,但张明敏偏偏就喜欢国语歌,他觉得那些歌有种力量,可以让人记住自己的来处。   他小时候曾在广州的华侨学校呆过几个月,每天清晨升旗、奏国歌的场景一直记在心里,那时候他还不懂什么是国家认同,只记得站在操场上时心跳得特别快,也许从那时起,一颗种子就悄悄埋进了心中。   后来他参加歌唱比赛,拿了几个奖,终于进入了歌坛,别人都在争着唱时髦的粤语歌,他却坚持做国语专辑,翻唱那些描绘山河的老歌,销量并不好,但他觉得值得,直到有一天,一首新歌找上了他,这首歌写得很直白,说的是身在海外却心系祖国,这种情感他太熟悉了,一听就觉得像是为他量身定做。   他录了这首歌,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内地,这首歌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那个年代的文化记忆;但在他生活的香港,他却因此被贴上标签,演出被取消,唱片被下架,他没为此抱怨,只是默默又回到了工厂打工,后来,央视春晚导演在出租车里听到了这首歌,决定给这个歌手一次机会,就这样,张明敏穿上中山装,走上了春晚的舞台。   那一夜,他的歌声穿越千山万水,唤醒了亿万中国人的情感,从那以后,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在香港的处境却变得更加艰难,他没有因此停止唱歌,只是换了方式继续坚持。   1988年,北京获得了亚运会的主办权,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型国际赛事,全国上下都在为此忙碌,然而,一个巨大的困难摆在眼前:资金缺口高达六亿元,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个几乎无法想象的数字,全国各地纷纷自发捐款,连学生和农民都掏出了口袋里不多的钱。   张明敏得知这件事后,没有犹豫,他卖掉了刚买不久的房子和代步车,把这些钱送到了北京,他知道这笔钱远远不够,但他相信,只要人们愿意出一份力,总会有办法,他没有停在捐款这一步,而是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举办全国巡演,为亚运会义演筹款。   他没有华丽的团队,甚至连像样的音响设备都没有,有时候,要自己搬器材、布置场地,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在演出结束后连夜赶路,一年时间,他走了24座城市,唱了154场演出,最北到了寒冷的内蒙古,最南去了湿热的广东,有时候在露天舞台,风吹雨打;有时候在礼堂里,设备简陋,一次演出能筹到的钱并不多,有时候只有几百块,但他从不在乎数字,只在乎那一份份沉甸甸的心意。   观众中有骑马赶来听演唱的牧民,有攒了几个月零花钱的孩子,有人送上几毛钱,有人送来家乡的特产,张明敏把这些钱一分不少地汇到亚运会组委会,有一次甚至是用麻袋装着零钱送来的,工作人员数了好几个小时,才清点出六十万元,虽然这在六亿元的缺口面前不算什么,但它背后承载的,是一种赤诚的情感。   张明敏没有因为这件事获得什么特殊待遇,他依然回到香港,过着清淡的生活,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他便重新找了份工作,继续在电子厂上班,外界看不见的日子里,他还是会在一些小场合唱那首代表作,也许很多人忘了他唱过什么,但他没忘自己为什么而唱。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他站在人群中,看着国旗升起,泪水悄悄滑过脸颊,那一刻,他觉得多年前的选择得到了回应,后来他尝试过做生意,开过工厂,也经历过失败,但无论生活如何起伏,他从未停止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汶川地震时,他捐出了一大笔钱;武汉疫情时,他忙着筹集物资,他很少在媒体前讲这些事,只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信息来源:央视网《张明敏:从我的中国心到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