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的第五天,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担心,如果蒙古靠不住,俄方有备胎。这话说得不重,但分量却重得很。 中俄蒙三方于2025年9月初在北京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备忘录,管道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气田经蒙古国向中国输送每年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30年。这份备忘录具有法律效力,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阶段。俄气首席执行官米勒宣布此事,强调管道建成后对华天然气供应量将增至每年近1000亿立方米。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出席,称其为伟大工程。三方同意延长中俄蒙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至2031年。 签署第五天,即9月7日,俄方表示如果蒙古路线遇阻,有备选方案。米勒在内部通报中指出,直连线路已准备就绪,可从布拉戈维申斯克直接进入中国北方,避免蒙古领土。这方案源于前期不确定性。从2024年底,俄方关注蒙古第三邻国战略。2025年4月,美国官员访问乌兰巴托,后环保报告指出穿越蒙古可能干扰草原生态,列出土壤损耗和动物迁徙数据。俄方分析这些,普京审阅,下令备选。 中方顾虑蒙古政策多变。过去蒙古议会延缓许可,项目推迟数月。近来蒙古媒体议员提生态隐患,如水源污染和牧民影响。中方签署时未排除其他,早于6月与俄方探讨直连可行性。路线需穿越复杂地形,费用更高,但重视稳定,避免第三方干预。价格谈判中,中方坚持每千立方米不超过130美元,俄方维持265美元,称基于成本,对欧曾达380美元。中方强调进口总量不超过消费20%。 俄方面对出口锐减,去年对欧从1770亿立方米降至300亿以下,财政缺口扩大。普京通过米勒传递诚意,强调备用作为让步。备用线路施工难度大,穿越地震带,投资250亿美元,但政治风险低,无议会或外部压力。蒙古寻求平衡,想要过境费和基础设施,但政策变化频繁。三方备忘录形式合作,实质承诺。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和融资结构确定,否则成纸上计划。中方握主动,俄方急需东方支点。 签署后,谈判细化。9月7日,俄方通报备用,强调直连可行性,包括边境隧道和抗震装置。中方评估指出施工穿越复杂地貌,投资250亿美元,但风险低。蒙古讨论过境费收益,估算每年基础设施投入,但面对环保抗议。蒙古政府未公开回应备用,但私下表达合作,避免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