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日军轮番劝降,他却只掷出一句硬话:“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说着,他突然抢过日军的军刀,一心要以死明志,无奈被日军及时拦下。 在战争棋盘里,战俘营是多数人的终局,武器被缴、自由尽失,抵抗似是天方夜谭。可对中国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来说,1942年的缅甸仰光战俘营,根本不是他军旅生涯的句号,而是一个全新战场的开始。日军一遍遍劝降,他一次次沉默,眼神冷得像刀。 一天,日本人把那些投靠汪伪政权的黄埔同学照片摆到他面前,还炫耀人家多富贵,齐学启啥也没说,就在泥地上用指甲划出几个字:“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日军气的脸都白了,第二天又送来和服、美酒,可在他眼里又廉价又可笑,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母亲在长沙老家缝的粗布褂子。他想起战火中母亲死死护住的那坛泡菜,那坛子就是“家”,他觉得自己也成了这样一个坛子,里面腌着的是国仇家恨,碎在自己手里可以,但绝不能碎在敌人手里。 齐学启不管日子多苦,日复一日用指甲、用磨出血后找来的树枝,在墙上刻“抗战必胜”,这一下下全是他不低头的见证。就这么个单调的动作,把关着他的墙,变成了公开亮明信念的 “公告栏”。 没过多久,日本军官又耍阴招,把勤务兵小葛拉出来当筹码,用性命逼他屈服。齐学启看着小葛害怕又倔强的样子,眼眶红得发紧,仿佛看到了自家还没成年的儿子。可他没半分退让,迎着枪口吼出铁骨铮铮的话:“中国军人,可杀,”然后猛地上前,把小葛护在身后,迎着鬼子的刺刀。 接下来的日子,日军劝降的手段层出不穷,齐学启却始终铁骨铮铮。叛徒蔡宗夫找上门来当说客,他抄起地上的泥块就朝人扔去;面对翻译官巧言令色的撺掇,他更是毫不留情,啐出带血的唾沫,把轻蔑与不屈全写在脸上! 其实他的抵抗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他的意志力就像一束强光,戳破了战俘营里的绝望,把自己一个人的坚守,变成了大家共同的信念。刚被关进战俘营时,齐学启就扯开嗓子喊 “宁死不能当亡国奴”,这话像一针强心剂,扎醒了那群被夺走一切的战俘,他也从此成了所有人的精神主心骨! 熬到 1945 年 5 月,日本败局已定,可他们却被齐学启那不肯低头的灵魂彻底吓住了,怕他活到战后,会用这份不屈唤醒更多人。最终,日军竟卑劣指使叛徒,对他下了毒手。后来孙立人率部找到齐学启的遗体时,发现他僵硬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面自己偷偷缝的微型国旗。 这面旗、墙上的刻字,还有后来孙立人题的 “民族之雄” 碑文,都在诉说:齐学启用三年证明,军人的战场,能在枪林弹雨的国土,也能在四面高墙的战俘营。哪怕身陷囹圄,只要精神的壁垒不破,他就永远是那个没向敌人缴械、没低头投降的战士!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