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邢金钰
5天时间,一路公交一路玩,烟台大学大四学生施玉琅从长春出发,坐着公交车抵达俄罗斯海参崴城区。在这趟“边玩边走”的旅程中,8月16日那9小时尤为亮眼——他换乘5趟公交,从中国东宁市区前往俄罗斯海参崴城区,相关视频经“沈铁炒香菜”发布后,在社交平台引发了不少关注。这个22岁的年轻人早已靠公交丈量过大半个中国,而这场跨国行,不过是他“日出而‘坐’,日落而息”的寻常一章。
这场旅程的序幕,从8月11日清晨拉开。施玉琅从锦州南站乘高铁到长春后,便切换至“公交模式”。
8月12日,施玉琅从长春市乘公交到吉林市,再到榆树、哈尔滨,当晚留宿哈尔滨并打卡当地知名景点;8月13日,从哈尔滨乘公交到伊春、鹤岗,晚上留宿鹤岗并品尝鹤岗小串;8月14日,从鹤岗乘公交到达佳木斯、鸡西、牡丹江;8月15日,从牡丹江乘公交到宁安,返回牡丹江后再到东宁,为次日跨国行程作准备,当晚在东宁住宿;8月16日,从东宁市区乘公交到东宁口岸,换乘跨境大巴至俄罗斯十月区,随后乘坐公交到达双城子、海参崴汽车站,最终抵达海参崴市中心。
东宁住宿那晚,施玉琅对着手机反复练习“双城子”“海参崴”的俄语发音。备忘录里存着的公交站俄语名,每个都标着中文谐音——这是他提前备好的“钥匙”。“只要念对地名,工作人员用计算器打价格,买票超简单。”他一点都不怵陌生语言环境。
出发前,施玉琅花了大半天时间,用高德、谷歌、俄罗斯yandex三款地图做攻略:他先观察东宁与海参崴之间的城市分布特点,串联出一条能穿过多座较大城市的线路;接着用地图手动查找城市间运营的公交线路;最后将这些线路连接起来,形成此次旅程的线路图。“每次自己制作出线路图,再顺利完成整个旅程的公交乘坐与拍摄时,都成就感爆棚。”他笑着回忆。
“最惊喜的是海参崴街头,好多公交车都是中国制造!”他翻着相册,眼里闪着光。
“这算是‘小’旅程了。”施玉琅晃了晃手机,算起花费:换1500元人民币的卢布,返程还剩600多(不含两晚提前预订的海参崴住宿费)。但他告诉记者,选公交从不是为“精打细算”,“就是想体验各地的公交车,慢慢感受不同的人文地理。”这个22岁的年轻人,用车轮碾过的轨迹证明:最好的风景,或许在公交靠窗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