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日,我军两架歼-6战机从青岛秘密南下,经过上海,双机立即关闭无线电联络,同时减慢速度,降低高度,飞临浙江路桥机场后,双机迅速落地,隐蔽到机库中,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 王鸿喜是海军航空兵第四师第十团副团长,1930年代出生,1950年代初加入部队,经过航校训练,积累数千小时飞行经验。他操作过多种机型,多次执行防空巡逻,升到副团长位置。高绍英是他的搭档,同在第十团任副大队长,也在1950年代入伍,接受飞行训练,掌握歼击机操作,两人合作过多次演练。敌方飞行员谢翔鹤是国民党空军第六大队第四中队少校,1952年进官校,接受冲绳高空生理和战战术训练,执行过多次侦察任务,获得奖章,但这些任务侵犯中国领空。他飞行时数达2800小时,经验丰富,却在1964年12月18日遭击落。 王鸿喜和高绍英在海军航空兵负责防空作战,他们的训练包括低空飞行和快速起降。高绍英还参与设备维护,确保飞机状态。谢翔鹤专注于高空高速侦察机操作,在国民党空军中担任作战官。两人小分队转场路桥机场,就是为了针对RF-101这类敌机。王鸿喜作为领队,经验帮助他判断敌机动向。高绍英提供支援,形成双机配合。谢翔鹤的侦察路径常从东海低空进入,避开雷达,但这次行动暴露了弱点。 1964年11月底,海军航空兵第四师第十团接到命令,组建拦截小分队,转场浙江路桥机场,伺机击落RF-101侦察机。当时团里只有少数飞行员改装歼-6,王鸿喜和高绍英入选。12月2日,两架歼-6从青岛起飞,南下途中经过上海空域,关闭无线电,减速到500公里每小时,高度降到500米,利用海岸线掩护。到达路桥机场后,快速着陆,藏入机库,整个过程避开敌方侦测。 小分队进驻后,第二天RF-101就出现,但起飞时机晚了,让敌机溜走。12月18日下午,雷达发现敌机从东海低空入侵,距离机场近。王鸿喜和高绍英双机紧急起飞,先是高绍英在前,王鸿喜在后。王鸿喜爬升到4000米,飞往东北空域埋伏。14时58分,披山岛海军雷达捕捉敌机,位于路桥东南方向。王鸿喜调整高度到9700米,用30毫米机炮三轮射击,击中敌机尾部和机身,敌机冒烟坠海。 地面领航员魏承超和乔楞义提供方位数据,帮助王鸿喜锁定目标。敌机试图加速脱离,但歼-6机动性强,王鸿喜缩短距离,完成击落。从接敌到结束,用时短,展示了战术灵活性。谢翔鹤跳伞落水,被海上民兵俘获,送往陆地审查。这次行动证明歼-6在性能劣势下,通过埋伏和配合,能有效反击入侵敌机。 击落后,海军在上海举行庆祝会,王鸿喜获国防部嘉奖。12月31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王鸿喜与其他飞行员列队,受到毛主席接见,报告击落过程。海军航空兵首长陪同,这次接见肯定了他们的贡献。王鸿喜继续在海军航空兵服役,参与后续防空任务。高绍英也执行类似职责,直至1970年代。 谢翔鹤被俘后,接受审查和劳改,历经21年,于1985年获释,返回台湾。但回台后,遭军方怀疑,强制退伍,被俘期间年资不计算,不补薪餉,不安排工作,还受长期监控。这反映了当时两岸对峙的复杂情况。王鸿喜的击落行动,为中国空军积累经验,提高了对敌空中威胁的反应能力,也为空防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这次事件显示,中国空军在技术差距下,靠战术和决心守护领空。RF-101从1962到1964年入侵139架次,但击落后,敌方活动减少。歼-6服役后,终结了敌机的好运,标志着中国空军实力提升。类似行动还包括1965年3月18日高长吉击落另一架RF-101,证明埋伏战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