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达却对大儿子说:“我本是农民的儿子,家里有个儿子当农民合情合理,不能我当了官,儿子就高人一等,连农民都做不得!” 1959年,困难时期,陕西眉县的农民李如龙实在饿得没办法,跑到北京找父亲开国上将李达,想求一份工作。可李达听完语气冷淡:“我本是农民的儿子,家里有个儿子当农民合情合理,不能我当了官,儿子就高人一等,连农民都做不得!” 李如龙心里别提多失望了,临走前又试着提了一嘴,说老家现在缺东少西,想让父亲多关照关照眉县。这话一出口,李达立马就火了:“我这个将军,是为全中国当的,不是专门给眉县当的!以后别再提!” 最终,他唯一答应的“请求”,是花40多块钱托运了一副架子车脚子回去:“家乡缺劳动工具,把这个带上,回去好好种地。” 李如龙就这么扛着那三十多公斤重的车脚子,一步步蹚过渭河,总算回了村里。这副架子车,也成了李达给儿子唯一的 “特殊待遇”。 李达 1905 年生于陕西眉县,早年在西北军从排长做起,不仅参加了宁都起义,还跟着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到抗美援朝时,他成了志愿军参谋长;1955 年被评上上将后,又先后出任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这些岗位。 官做得越大,李达将军反倒越铁面,半点儿私情都不讲。女儿李晖在新疆边防部队,条件艰苦,可军区里那么多李达的老部下,愣是没人知道这层关系。后来女儿因组织需要调动工作,他立刻警觉地查问,确认没走后门才放心。 就连孙子李未平求爷爷帮忙参军,他也一句话堵死:“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当团长了,你现在还哭鼻子?回去好好劳动,先争取入团!”后来李未平凭自己努力当上汽车修理兵,还因表现突出被提干,部队想再给他升一级,李达却坚持“要多考验,不要优待”。转业想回陕西,他也断然拒绝,硬是让孙子留在新疆。 很多人说李达对家人“太苛刻”,可他守住的,是权力和亲情的界限。儿子要工作,他拒绝的是徇私的口子;孙子求参军,他否定的是特权优先的歪风。 在李达将军心里,上将军衔带来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绝不能当成给家里人开后门、搞特殊的 “工具”。但在老百姓心里,他用一副架子车脚子、一件棉衣、一栋小房子立起来的清廉丰碑,和他的赫赫战功一样,永远值得人敬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