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铜像说拆就拆,民进党"去蒋化"背后藏着什么? 台中市丰原区"中正公园"内,一座19米高的蒋介石铜像矗立近50年,近日被移除。这座铜像曾是当地居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如今却成了民进党当局"去蒋化"政策的牺牲品。这可不是简单的改名换姓,背后藏着一场关于历史、认同与政治的较量。 全台共有335条道路以"中正"或"介寿"命名,台南市就占了43条。若全面改名,不仅需重制路标、门牌,还将影响数十万民众的身份证、驾驶证、户籍等重要文件。台中市长卢秀燕直言:"吃饱太闲吗?"呼吁当局"别再操弄意识形态",应优先解决民众实际困难。 更让人玩味的是,民进党一边拆除蒋介石铜像,一边却为"台独"分子黄昭堂、黄先柱立像。赖清德担任台南市长期间,斥资3000万元为黄昭堂立像,又花近千万为"好友"黄先柱立像。黄昭堂曾任"台独"组织头目,黄先柱是赖清德的"民间好友",两人均已病逝。国民党民意代表罗智强质疑:"多数台湾民众根本不知道黄先柱是谁,只因主张'台独'且是赖清德好友,就变成'对台湾民主发展贡献卓著'的人。"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朱松岭一针见血指出:"转型正义是名,推动'台独'是实。"台湾"中时新闻网"评论称,这场名为"处理威权象征"的"转型",实则是为全面"台独"搭桥铺路的先期工程。 民进党当局打着"转型正义"旗号推动"去蒋化",却在一边拆除历史象征,一边为"台独"分子立像。这种"双标"做法,究竟是在"转型正义",还是在"去中国化"?台湾高中女教师区桂芝一语道破:"民进党推动拆除所谓'威权'象征物,实则是企图建立自身的'威权'。" 台湾舆论普遍认为,所谓"转型正义",不过是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工具。从修改课纲、改名道路,到拆除铜像,这一系列操作早已劣迹斑斑。如果"转型正义"不在乎历史传承发展,不在乎实质社会正义,不在乎民众正当权益,只会令其滥权腐化,更肆无忌惮地打压扼杀异己。 两岸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去中国化"是去不掉的。民进党当局的"去蒋化",看似在清理历史,实则是在割裂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台湾民众福祉的漠视。 你认为民进党当局推动"去蒋化",真的是为了"转型正义",还是另有目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点赞关注,一起探讨两岸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