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破局而立 向“新”而行

7月25日,在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验员对棉籽油过氧化值进行检测。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棉籽精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08项,包括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82项。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陈明珠摄

在天山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天瑞能源有限公司,运行部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操控作业(资料图片)。兵团统筹发展质量、规模和效益,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曹玲玲摄

9月9日,信发集团新疆公司电解铝车间里,工人在生产线上操作。该公司是一家集发电、电解铝、碳素、铝深加工、物流、现代农业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了“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兵团日报常驻记者李华北摄

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工人正在吊装钢材(资料图片)。近年来,十三师新星市积极构建以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为链主、贯通上下游的钢铁产业链,努力打造百亿级铁基产业集群,推动钢铁全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王晓燕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雪娇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兵团规上工业民营企业数量达1076家,较去年同期增加99家,实现利润总额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2.7%,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主导地位愈发稳固。追新逐绿、数字赋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环视今天的兵团,民营经济正展现出强大的韧劲和活力。

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前往兵团各师市,走进多家民营企业,一线观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民营企业如何以转型定力顶住外部压力,以创新常态应对变局动态,拔节生长、奋力突围。

以“新”求变,激活发展动能

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先进技术填补区域空白、关键设备实现进口替代……在各师市工业园区,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建设项目,让记者印象深刻。

9月9日,在新疆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排列整齐的铝合金圆铸锭悬挂在生产线上,即将变身为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太阳能光伏配件。

“保持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传统产业必须靠创新突围。”六师铝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庆新表示。

2009年创业之初,当行业普遍采用240千安培电解槽时,六师铝业超前引进了500千安培电解槽,其能耗比相较以往降低10%。

2014年,兵团铝基产业创新研究院启动会暨签约仪式在六师铝业举行。创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先后联合新疆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攻克了电解铝智能管控、低碳工艺等关键技术,年均节约电费支出超1900万元。

今年初,六师铝业55万吨电解铝生产项目建成投运,形成国内单体最大产能生产线,占据兵团铝基产业“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产值突破220亿元,同比增长10.8%。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六师铝业榜上有名。

“公司团队研发人员有240余人,汇聚了行业顶尖专家。我们将利用院校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兵团铝基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杜玉峰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不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更多时候需要“抱团发展、握指成拳”。

作为兵团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新疆金泰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已斩获40项专利(含6项发明专利),突破多项产业发展瓶颈。

“公司定期组织电子铝箔企业负责人开展座谈,共同研究电子铝箔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改进等重大问题。”新疆金泰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王小静说,“下一步,公司将与石河子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着力培养‘材料+电化学’复合型人才,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向“新”而行、以“新”求变。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兵团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兵团被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兵团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78%,民营企业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同时,兵团积极促成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速推动成果转化,让创新引擎持续发力。

水深则鱼悦。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持续激发,离不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保驾护航。

兵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立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机制,破除市场准入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让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中轻装上阵。兵团工商联积极推行“我为民企办实事”机制,精准解决企业用工、用地等难题,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民营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以“数”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增强民营企业发展韧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在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棉籽经过精深加工,化身脱酚棉籽蛋白、精制棉籽蛋白粉等十余种高附加值产品。

作为一家专注于棉籽精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依托新疆棉花资源优势,聚焦加工环节关键技术攻关,将小棉籽做成了大产业。2024年,该公司收购加工棉籽130多万吨,实现棉籽加工产值45亿元。

曾经,这家企业也面临转型阵痛:传统检测模式下,蛋白产品质量稳定性仅能控制在±1.2%,难以满足市场对高蛋白产品的需求,“高能耗、低效率”的行业瓶颈亟待突破。

积极寻求破局,该公司以数字化重构生产体系,搭建全流程在线监测网络,用近红外装置实时捕捉关键指标;升级工业自动化系统,以引进智能装备推动实现生产参数毫秒级采集。一系列转型之举成效立竿见影:蛋白质量稳定性精准至±0.2%,达行业领先水平;建成新疆首个棉籽加工“黑灯工厂”,人均生产效率提升200%;年节约能耗成本3200万元,加工成本下降3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5万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下降90%。

今年,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典型案例”,成为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从一道“选答题”变成了一道“必答题”。

当前,兵团大力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5月,兵团办公厅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明确12座兵团城市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出了3个方面19项具体措施,大力构建全链条、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

兵团工信局出台实施《兵团5G智能工厂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每年认定20家左右的兵团5G智能工厂,力争3年内累计培育60家左右的标杆企业,通过梯度培育机制,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和标准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模式。

“数字经济能够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开辟经济发展新空间。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数字科技布局,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实现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兵团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绿”为笔,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兵团民营企业竞相奔跑、亮点频出。

初秋时节,走进新疆大安特种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抬头可见连排的高大绿树。站在树荫下,看着干净整洁的园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粉尘漫天、烟囱林立的钢铁工业基地。

“钢渣成分复杂、稳定性欠佳,加上我们公司地处边疆、外运成本高,进行资源化处理费用高昂。”在厂区广场前,大安特钢董事长办公室副主任韩军介绍,眼前的这片绿地,原来是废渣露天堆放场。当年,因工艺落后,公司产生的钢渣都是倾倒在这里自然冷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座“渣山”。堆积如山的钢渣,曾经是困扰大安特钢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安特钢秉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源头减量—高效转化—清洁利用—精深加工”的闭环绿色发展模式,推动实现节能降耗与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同时,公司依托哈密富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投资8.3亿元建成全提钒升级改造及钒渣综合利用项目,使钢渣处理走上了高值化利用的轨道。

巨额投入与技术创新结出硕果。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钢渣经过焙烧、浸出、沉淀等工序后,“变身”为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的五氧化二钒,在市场行情好时,其每吨售价高达60万元。通过这一成功转化,大安特钢不仅将废料变成了高附加值产品,更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3月,八师天山铝业有限公司电解铝事业部成功浇铸完成了第一块铝电解用磷生铁浇铸全石墨化阴极炭块,标志着公司阴极炭块磷生铁浇铸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阴极炭块磷生铁浇铸项目是电解槽技改的重要一环,该项目的顺利投产,不仅满足了天山铝业电解槽节能技术所需的磷铁浇筑阴极组的自供,降低了成品浇筑阴极组的长途运输成本,同时,运用磷生铁浇铸的全石墨化阴极炭块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抗钠侵蚀性及导电性,有助于电解槽稳定运行、强化电流。

近年来,天山铝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引进国内外顶尖技术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攻克节能降碳的绿色关键技术,实现了工艺流程的优化、能耗的显著降低以及物料的合理利用,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凭借先进的工艺和环保科技的应用,天山铝业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名单。

如今,在兵团,一大批像大安特钢和天山铝业这样的民营企业正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蜕变”——固废堆积成为历史,资源得以“吃干榨净”,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