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请记住这位英雄,抽完这支烟后不久,他就和日寇同归于尽了。​这张照片中的军人是桂军

请记住这位英雄,抽完这支烟后不久,他就和日寇同归于尽了。​这张照片中的军人是桂军,他戴着钢盔,胸前挂着手榴弹,临行前抽一支烟,看着家乡的方向深情的望一眼,也是和父母亲人的最后告别。 这位桂军战士叫陈阿木,是广西桂林平乐县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 1938年秋天,日军打到了广西边境,村里的保长挨家挨户动员参军,他爹拄着拐杖把他拉到跟前说:“阿木,你哥去年在台儿庄没回来,现在该你上了,别让咱陈家丢人。” 他没多说啥,当晚就收拾了两件换洗衣物,揣着娘煮的红薯,跟着同村的六个后生一起去了征兵点。 刚到部队时,他连枪都没摸过。桂军装备差,每人就发了一支老旧的步枪、五发子弹,还有两颗木柄手榴弹——胸前挂着的那两颗,是他攒了半个月的“宝贝”,平时舍不得用,擦得锃亮。 训练时他最拼,别人练一小时刺杀,他练两小时,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条缠上接着练。战友跟他开玩笑:“阿木,你这么拼干啥?”他总是挠挠头说:“多练点,才能多杀几个鬼子,早点回家。” 照片拍摄那天,是1940年的昆仑关战役期间。他所在的排接到命令,要守住一处无名高地,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出发前,排长把仅剩的半包皱巴巴的烟分给大家,每人一支。 陈阿木捏着烟,手有点抖——这烟是之前牺牲的战友小李留下的,小李牺牲前还跟他说“阿木,等胜利了,咱回广西吃螺蛳粉”。他把烟凑到嘴边,划了根火柴,却半天没点着,风太大,火柴刚着就灭了。 旁边的战友帮他挡住风,烟才终于燃起,烟雾呛得他咳嗽了两声,眼睛却一直望着桂林的方向。 他知道这一去大概率回不来了。高地前面是开阔地,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已经逼近,他们排只有三十多个人,弹药还不足,守住阵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出发前他给家里写了封信,字歪歪扭扭的,只写了三句话:“爹,娘,我可能回不来了;妹妹要好好读书;别为我哭,我杀了鬼子,不丢人。” 信没来得及寄出去,就塞在了贴身的口袋里,他想着要是自己牺牲了,说不定有人能把信带给家里。 烟抽完,他把烟蒂攥在手里,塞进钢盔的缝隙里——他想留个念想,万一能活着回去,还能想起今天这支烟。然后他摸了摸胸前的手榴弹,把保险栓轻轻拨了一下,确保随时能拉响。 排长喊“出发”,他跟着队伍往高地跑,跑的时候还回头望了一眼家乡的方向,那眼神里没有害怕,只有不舍——他想起娘塞给他的布鞋,鞋底纳了厚厚的千层底,现在还在背包里;想起妹妹拉着他的衣角说“哥,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块水果糖”,他还没来得及答应。 到了高地,战斗很快就打响了。日军的炮火很猛,阵地前的工事很快就被炸毁了,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陈阿木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用步枪打死了三个鬼子,子弹很快就打光了。眼看着日军冲了上来,离他只有十几米远,他咬了咬牙,抓起胸前的手榴弹,拉开了保险栓。 战友想拉他撤退,他却推开战友说“别管我,你们快撤,我拖住他们”。然后他抱着手榴弹,朝着日军的方向冲了过去,嘴里喊着“小鬼子,爷爷跟你们拼了”。 一声巨响后,阵地暂时安静了。战友们借着这个机会,顺利掩护主力部队和附近的百姓撤了出去。 后来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在碎石堆里找到了陈阿木的钢盔,钢盔上还留着那半截烟蒂,贴身的口袋里,那封信已经被血浸透,字迹却还能看清。他们把钢盔和信一起收了起来,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送到陈阿木的家里。 陈阿木不是个例。在抗战中,无数桂军将士都像他一样,拿着简陋的武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跟装备精良的日军拼命。 他们大多是农民、工人,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家国”两个字的分量——日军占了他们的地,杀了他们的亲人,他们就用命去拼,去守护。这些战士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英雄。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抽烟的战士,更是一个儿子、一个哥哥,一个愿意为了家乡、为了国家牺牲一切的普通人。 他的名字可能不被很多人记住,但他的精神不会消失——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牺牲的英雄,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