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杨成武请地主吃饭,随后要地主们捐款抗日,一向抠门的地主王莆伸出五根手

1937年,杨成武请地主吃饭,随后要地主们捐款抗日,一向抠门的地主王莆伸出五根手指:“这样好了,我捐5万大洋!” 那时候的杨成武,刚带着独立第一师在平型关打了配合仗,部队里的情况糟得很——战士们有的还穿着单衣,步枪子弹平均每人只有三发,连过冬的粮食都没凑够。 晋察冀根据地刚建立,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根本拿不出多余的物资。杨成武愁得睡不着,跟政委商量了好几晚,才决定找当地的地主们谈谈——这些人手里有粮有钱,要是能说动他们支持抗日,部队的困境就能缓解不少。 请吃饭的地方选在涞源县一家小饭庄,就三间土坯房,桌椅都是借的。杨成武特意交代,菜别弄贵的,就上本地的炖菜、贴饼子,再配一坛高粱酒,千万别让地主们觉得是“鸿门宴”。 来的地主有七个,都是涞源、灵丘一带有点名气的,王莆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他在当地是出了名的“铁公鸡”,佃户们晚交一天租子,他能让人把人家的锅给扛走;自己家晚上点油灯,都得等天全黑透了才敢点,还只许点一根灯芯,家里的佣人要是多倒半瓢水,都得被他骂半天。 饭刚上桌,没人敢动筷子。 地主们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犯嘀咕:八路军找咱们吃饭,肯定没好事,说不定是要硬摊捐款。杨成武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先端起酒碗,一口干了里面的高粱酒,开口说:“各位老乡,今天请大家来,不是要跟你们要钱,是想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他说起平型关战场上,战士们拿着大刀跟日军拼,有的战士肚子被划开,还死死抱着日军的腿不让走;说起涞源城外的村子,被日军烧了大半,老百姓哭着逃出来,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日军现在占着咱们的地,杀咱们的人,再过阵子,说不定就打到咱们家门口了。到时候,咱们的田、咱们的房子、咱们的银子,还有吗?” 这话让桌上的气氛沉了下来。有个姓刘的地主端起碗抿了口酒,小声说:“杨师长,不是我们不捐,是家里也不宽裕,最多能凑个千八百的。” 另一个地主跟着附和,说自己要养一大家子人,还得给城里的日军交“保护费”,实在没多余的钱。杨成武没反驳,只是看着他们,说:“我不逼大家,捐多捐少,都是心意。要是不想捐,也没关系,喝完这碗酒,咱们还是朋友。” 就在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王莆突然放下了筷子。他皱着眉,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然后抬起手,伸出五根手指。 旁边的地主以为他要捐5千,小声说:“王老哥够意思啊,5千不少了。”可王莆却摇了摇头,声音有点哑,却很清楚:“这样好了,我捐5万大洋。” 这话一出口,满桌的人都僵住了。刘地主手里的酒碗“哐当”掉在桌上,洒了一地酒;杨成武也愣了,他原本以为王莆最多捐个万儿八千,没想到是5万——那时候5万大洋,能买两千多支步枪,够部队三个团的战士过冬的棉衣。 王莆看着众人惊讶的眼神,叹了口气,说:“上个月,我老家五台山下的村子,被日军烧了。我爹年纪大了,没跑出来,被活活烧死在屋里。我藏在地窖里的两万块大洋,也被日军搜走了。” 他的手攥成了拳头:“我以前是抠,总想着多攒点钱,给儿子留着。可现在才明白,钱再多,要是没了国,没了家,有什么用?我捐5万,不是给八路军,是给我爹报仇,是保住咱们的家!” 杨成武走过去,握住王莆的手。 王莆的手粗糙得很,满是老茧,那是常年算账、管田磨出来的。“王老乡,谢谢你。你放心,这钱我们一定用在正地方,买最好的枪,练最能打的兵,早一天把日军赶出咱们的地盘!” 那天的饭吃完,其他地主也红了眼。刘地主把捐的钱从1千加到了5千,另一个地主捐了1万,最后一共筹到了12万大洋。 杨成武用这些钱,从太原买了一批步枪和子弹,还给战士们做了棉衣。冬天的时候,部队在涞源打了场伏击战,歼灭了两百多日军,缴获了不少物资。 战后,杨成武特意让人给王莆送了一把缴获的日军军刀,附了张纸条:“此刀为老乡报仇所用,日军不灭,誓不罢休。” 王莆后来没再像以前那样抠门。他把家里的粮仓打开,给附近的百姓分粮食;八路军的伤员路过他的庄子,他让人抬到家里,请郎中治疗。 有次日军来“扫荡”,他还带着佃户们,把八路军的粮食藏在山洞里,日军搜了半天都没找到。有人问他怎么变了,他说:“杨师长说得对,保住了国,才能保住家。我以前攒的那些钱,哪有这个重要?” 其实王莆的转变,从来不是突然的。他抠门,是因为从穷日子过来的,知道钱的重要;可当家国被毁、亲人被害时,他心里的家国情怀,比钱更重。 杨成武请的这顿饭,没摆架子,没说硬话,却用真诚打动了这些地主,让他们明白:抗日不是八路军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中国人的事,不管是当官的、当兵的,还是种地的、有钱的,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把日军赶出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