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向太:“1999年,我第一次见马云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他从下午和

向太:“1999年,我第一次见马云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他从下午和我们聊到晚上,我只听进去一句话,他想做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但最后他也没开口要我们投资,他不开口我们也不好意思开口。” 那时候的向太,跟着向华强在香港影视圈早站稳了脚跟。 永盛电影刚凭《龙在江湖》《赌侠1999》稳住票房,手里握着影视版权、影院线和地产项目,投资眼光一直盯着“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域——拍电影能拿到票房分账,买楼能收租金,这些都是她摸了十几年的熟路。 至于互联网? 1999年的香港,普通家庭拨号上网还得等半天加载页面,圈内人聊起“网上做生意”,大多会摆手说“虚头巴脑,不如开家茶餐厅实在”,没谁把这当正经生意。 那天见面的地方,是向太选的尖沙咀一家老牌茶餐厅。地方不大,但卡座隔音好,平时她和导演、演员谈剧本常来。 马云是跟着一个做外贸的朋友来的,进门时穿了件洗得发白的浅蓝衬衫,袖口卷到胳膊肘,手里攥着个边角磨破的黑色公文包,坐下前还下意识拍了拍包底,像是怕里面的文件掉出来。 向太后来跟身边人提过,一开始她还以为马云是来谈影视合作的——那几年常有内地人找香港影视公司拉赞助,没成想马云一开口,说的全是“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全球平台”,这些词她听着新鲜,却摸不着门道。 马云那天话特别密,从下午三点聊到晚上七点,茶餐厅的服务员来添了四次水,桌上的干炒牛河凉透了都没动几筷子。 他讲自己在杭州湖畔花园的公寓里,和十八个朋友凑了五十万办公司,讲未来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讲山区的茶农能通过网络把茶叶卖到国外。 向太当时没太听进去,只记得马云眼睛亮得吓人,说起这些事时手会不停比划,语速快得像怕被人打断,连喝口水都要抢着说完下半句。 向华强偶尔插一句“这东西怎么赚钱”,马云顿了顿,说“现在还在试,但方向肯定对”,这话在做惯了“拍一部赚一部”的向家看来,实在太冒险——他们从没投过“连怎么赚钱都没说清”的项目。 最让向太记到现在的,是马云自始至终没提“要投资”。按圈里的规矩,创业者找有资金的人见面,绕来绕去总会落到“能不能帮衬一把”上,可马云没提。 哪怕聊到公司快没钱交房租,他也只是轻描淡写说“最近在找朋友凑一凑”,没半句求人的话。向太他们私下其实聊过,觉得这年轻人有股韧劲,想法也特别,但一来不懂互联网的门道,怕投进去打水漂; 二来马云没开口,他们也不好主动——在香港商界,“别人没求着你,你上赶着递钱”是忌讳,既显得不尊重,也怕对方觉得是施舍,伤了人家的面子。 后来阿里巴巴做起来,2003年淘宝上线,2007年在香港上市,向太再想起1999年那次见面,才慢慢明白当时的“错过”不是眼光问题,是时代的局限。 她在一档访谈里说过,那时候的他们,就像站在山脚下看山顶,只能看到眼前的石头路,看不到马云说的“云端上的路”。他们熟悉影视圈的规则,知道好剧本、好演员能撑起一部电影,却不知道一个好的互联网模式,能把全世界的生意都连起来。 马云当时的“不开口”,后来想也懂了——那时候的他,要的可能不只是钱,更是别人对他想法的认可,可在1999年,能听懂他想法的人太少了。 这件事其实也藏着每个时代的无奈:传统行业的人有自己的认知边界,新兴领域的创业者又总超前于当下。1999年的向太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了稳妥的选择; 马云也没做错什么,他只是揣着别人不懂的想法,在四处碰壁里硬扛。没有谁比谁更有眼光,只是当时的时代,还没让互联网的光芒照进更多人的眼里。 后来向太再提这件事,少了遗憾,多了对时代变化的感慨。 她说过,“不是我们看走眼,是那时候的浪潮还没涌到跟前”。确实,没有谁能提前预知所有风口,每个人的选择,都离不开当时的认知和环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