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不能进。” 1992 年,山西忻州一座气派的民国大院门口,站着位白发老人,半天没挪步。等他抬脚想往里走,却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客气地说:“先生,请买票。”老人当场就愣了,眼泪唰地涌了出来,声音发颤:“这是我家的祖宅,我曾经就住在这里……” 他叫阎志惠,可那会儿院门口人声鼎沸,他的话细得像蚊子叫,一下子就被淹没了。迎着周围陌生的目光,他没勇气再说第二遍,这一刻他才真明白,这里早不是 “家” 了,只是个对所有游客都一样的景点。 这事儿的根,得从他爹阎锡山说起,那个曾经在山西说一不二的 “山西王”。当年阎锡山败退台湾后,被蒋介石彻底架空,再也没了政治前途。在又潮又热的台湾,他总忍不住念叨山西的窑洞,觉得那才是真舒服,比再好的洋楼都强。 有人劝他,台湾这气候建不了窑洞,可他偏不依。晚年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亲手设计了座中西合璧的 “窑洞”,起名叫 “种能洞”,算是聊以慰藉。 在这简陋的窑洞里,阎锡山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要么写书,要么种菜,把对山西的念想,都埋进每一锄头土、每一页纸里。临终前,他还特意嘱咐副官:把自己的墓朝着北方,朝着故乡。无奈的是,哪怕满心牵挂,到最后他也没能圆了落叶归根的梦。 早年间,阎锡山对小儿子阎志惠最是疼爱,也知道这孩子最有自己的主意,可没成想,父子俩就因为一件事闹掰了。就因为阎志惠和去世二哥的遗孀相爱结婚,这在阎锡山眼里,是 “乱了人伦” 的大事。从那以后,阎志惠只能远走他乡,先去了日本,却始终没法融入当地;后来又辗转到美国,日子过得紧巴巴,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而阎锡山在台湾过得也孤苦伶仃,曾经想过到美国看看儿子,可蒋介石没批。直到多年后,阎志惠的孩子在日本没法上户口,实在没办法了,他才硬着头皮向父亲求助。阎锡山那时候还在气头上,可终究是心疼孙辈,还是出手把事儿解决了。 阎锡山去世后,阎志惠才赶回台湾,看着那座 “种能洞”,还有朝着北方的坟墓,他心里像被刀扎一样疼,也终于懂了父亲那份到死都没断的乡愁。后来受亲戚回山西探亲的触动,他也决定回去看看,就算替父亲圆那个没做成的归乡梦。 于是 1992 年阎志惠站在老宅门外被告知需购票的一幕随之发生。阎锡山的老宅至今保存完好,作为民国建筑缩影吸引着大量游客;而 “山西王” 之子阎志惠,当日也只能同普通游客一般,排队购票后,逐步踏入自己曾生活的居所。 这事儿想想也挺讽刺的,是命运的玩笑,也是历史留下的余味。当年在山西雄霸一方的 “山西王”,到最后连自己的家园都没能留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