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鑫杨小燕通讯员姜烽烜
9月11日上午,“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网络媒体信阳行采风团成员走进位于潢川县的河南水木光州未来农业集群项目,实地探访这座集现代农业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感受信阳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
沉浸式探访:触摸未来农业“科技温度”
智能温室大棚颠覆了参访团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访团参观了智能温控种植区、无土栽培展示区等,黄瓜、番茄等作物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获取养分,温湿度等参数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工作人员凭手机APP即可远程调控。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这就是科技重构种地逻辑的样子。”参访团成员感慨道。新安晚报、大皖新闻国内中心、文旅新闻中心主任周晔更是直言:“来到水木光州未来农业集群项目,我感到很科技、很震撼。我能感受到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作为媒体人,我也能感受到信阳人民通过对未来产业的孜孜以求,大别山精神正在在这片土地上绽放。”
工厂化种地:功能集成实现效益倍增
采访中,水木光州创始人王晓庆介绍,项目总投资5.2亿元、规划1200亩,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带动乡村”为理念,构建“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体系。
种植板块建2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联合省农科院开展良种繁育;加工板块建成年产5000吨深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文旅板块打造研学、观光场景,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效益上,项目年销售收入1.8亿元,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发展订单农业2000余亩,辐射800余户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户获土地流转收益与务工收入,人均年增收3.5万元,还培养120余名本土农业技术员。
锚定发展主线:践行“两个更好”的老区实践
水木光州项目呼应信阳市“两个更好”要求与“两高四着力”部署。通过智能技术,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契合信阳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目标;深加工让农产品溢价超50%,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难题;农旅板块助力“大别原乡・旅居信阳”品牌建设。
项目创始人王晓庆表示:“在大别山,我们想让中国农业更不一样。未来农业要让从业者有尊严、消费者有好食品、产业蓬勃发展。大别山作为红色革命区,将为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参访团成员表示,水木光州项目通过三产融合创新,为革命老区实现“两个更好”提供了可借鉴路径,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产业振兴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