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如何科学选大学、挑专业?”高考志愿填报关乎考生升学抉择与人生轨迹,由此催生了大量志愿填报服务机构。“都是因为机构志愿填报的问题,我女儿才被这样一所学校录取,机构必须赔偿。”在一起委托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陈女士情绪激动地向瑞安法院的法官控诉。
陈女士之女蔡某系2024届高考生。2024年1月9日,陈女士就蔡某高考志愿填报与一家专门志愿填报机构签订协议,支付咨询服务费7500元。随后,该机构委派徐老师专门负责蔡某的志愿填报工作。
高考成绩公布后,经多次线上线下沟通,蔡某与陈女士最终确认了志愿填报方案。一个多月后,录取结果公布,蔡某被某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但是,这一结果与陈女士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她认为机构在指导过程中存在重大过错,导致录取结果严重偏离预期规划,遂要求机构全额退还服务费并赔偿相关损失,案件最终诉至法院。
瑞安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陈女士与志愿填报机构服务合同关系依法有效,双方应依约履行合同义务。高考志愿填报表由蔡某本人拟定,其间结合其母陈女士的报考建议,经蔡某数次补充修改,最终由陈女士确认后予以敲定,共填报了6所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分段志愿清单也明确列明院校、专业、学费等基本信息,且蔡某已年满18周岁,对自己要上的大学、专业有充分自主选择权,故陈女士主张院校专业及收费违背约定证据不足,要求赔偿学费及精神损失费亦无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最终依法驳回了陈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陈女士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目前该案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醒
瑞安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林孟表示,此类纠纷并非个例。近三年来,瑞安法院共受理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114件,矛盾焦点集中于服务承诺未兑现、数据不实导致失误、合同条款存争议等突出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各类志愿填报服务机构迅速兴起。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乱象丛生,部分机构存在资质不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数据不实等严重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严重损害了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为规范市场秩序,瑞安法院于今年6月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局发送《关于加强和规范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工作的司法建议书》。同时,瑞安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大数据管理中心联合发布《中高考考生数据安全倡议书》,通过多部门协同治理,引导规范中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秩序。
监管部门加强管理、行业机构自省自律、学子家长理性选择,多方合力,方能切实守护高考公平底线,托起万千考生梦想。
通讯员郑懿记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