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面对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狂轰滥炸,伊朗显得力不从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他就是

面对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狂轰滥炸,伊朗显得力不从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他就是,邓稼先。 不是意外失踪,是彻底脱离了正常社会生活。 国内那个时候条件差,没设备也缺资料,他没有抱怨。 他去图书馆查原子核能量的数据,自己做笔记、整理成册,然后分发给其他研究人员用。 1958年8月,邓稼先被找去参加一次会议。 会上只有几个人,议题是能不能搞出原子弹。 讨论之后,决定成立专门机构,他直接被调走。 没有正式通知,没有解释,甚至连他妻子都不清楚去哪了。 从这一天起,他隐姓埋名,一直到1986年才重新公开出现。 整整28年,不对外通讯,不允许透露工作内容,也不能公开身份。 平常见不到老朋友,家属也不能陪同搬家。 他走了,就像蒸发了一样。 到了秘密基地后,他开始组建团队。 苏联专家已经撤走,连教材都没有留下。 为了设计原子弹,他日夜翻阅英文资料。 基础数据差、计算条件简陋,就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 别人一页纸的数据,他得算好几天。 他人在基地,看到遥控仪器监测的数据,终于松了一口气。 随后,中国进入氢弹研发阶段。 氢弹比原子弹难多了,不是能量叠加,而是结构复杂、反应机制全变。 他开始从头再算一遍,推导几何模型、拆解关键参数,光是理论设计就花了几年。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时间很短,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用了不到三年。 有人说他是“总师”,但其实他一直拒绝这个称呼,说自己只是个搞理论的。 这些年里,中国一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他参与了32次,有15次亲自去现场。 有一次试验中出现高剂量辐射泄漏,他没有退缩,坚持完成任务,事后身体出现严重不适,也没说一句怨言。 因为工作保密,他几乎没有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但并不代表没做研究。 从1951年起,他就在《物理学报》上发过文章,后来还主笔撰写了中国核武器设计的理论总结。 这些材料不对外流传,内部都知道是他写的。 1986年,国家公开了他28年的身份。 各种媒体报道才慢慢解开谜团。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人,才知道中国核项目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沉默的主心骨。 他在最后几年身体状况很差,因为长期接触辐射和工作劳累。 医生建议休养,他不肯,说还有一些设计方案要核对。 直到确诊患癌、病情失控,他才不得不住院。 临终前,他留下几句话,不谈名利,只说希望国家能继续把核事业搞好。 邓稼先去世后,社会才慢慢对他有了全面认识。 但他没拿过诺贝尔奖,也没接受过什么外国荣誉。 有些人觉得可惜,他自己从不在意。 很多人讲邓稼先的故事时,习惯拔高。 越了解这些细节,就越觉得这不是神话,而是一场艰苦到让人沉默的现实。 他没有传奇语录,也不讲激情澎湃的话。 真正难得的地方,是他明知道不能出名、不能自由、不能和家人团聚,还是一声不吭地干了几十年。 中国核弹背后的人,不止邓稼先一个。 但他是那个站得最久、扛得最稳的角色。 美国有奥本海默,苏联有萨哈罗夫,中国有邓稼先。 他们都懂物理,也都选了不同的路。 邓稼先选的这条路,最沉默,也最决绝。 参考信息: 《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无名”英雄》·人民网·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