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里,陈俊生年收入150万,为啥罗子君买8万块的鞋、吃燕窝,让人觉得他特别有钱,可凌玲嫁给陈俊生后,一下子就显得他很穷了呢?看看凌玲做的那些事就清楚了。
没离婚时,罗子君靠陈俊生养着。他一年挣百万,平均到每个月差不多12万多,可罗子君敢花8万块买一双鞋,出门有保姆跟着,家里有保姆伺候,还给她做燕窝喝。她的日子就是典型有钱全职太太的日常,看着特别舒坦。老公大方,钱随便花,没事喝喝下午茶、逛逛街,看中的鞋子再贵也能买,家里不愁吃穿,好像钱永远花不完。可到了凌玲这儿,感觉一下子就变穷了。房子还是那套房子,就因为女主人换了,连房子的档次都显得不一样了。
其实说白了,还是人不一样。罗子君花钱,就像在精心打理一幅画,每一笔都花在该花的地方。八万的鞋子,她挑的是经典款,穿出去气场十足,仿佛这鞋子值百万。燕窝每天一小盅,不是为了炫耀,就是种习惯,跟普通人早起刷牙似的。她花钱有分寸,就算花得多,也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她的生活像是在展示:有钱人的从容,就该是这样。再看凌玲,花钱就像在填坑,总觉得哪儿不够,得赶紧补上。她刚嫁过来,以前手头紧惯了,突然有了不少钱,眼睛都红了。那种急着过好日子的劲儿,从她每次花钱都能看出来。
凌玲嫌房子小,直接花几十万给罗子君找了个小地方住,结果对方张口又要50万补偿。这还不算,她不愿跟公婆挤着住,每月掏一万二给他们租房,光这一项,一年下来就十四万多。她儿子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五万块的夏令营眼睛都不眨就报了。给自己呢?两双上万的鞋子,说买就买。这些账单加起来,陈俊生的工资单看着都让人发怵。不是她不会算账,是她太想证明点什么——日子得过得体面,不能让人看不起。可惜,这么一来,反倒露了底。
罗子君就不一样。她从小到大的生活圈子,就是这个规格。八万的鞋对她来说,可能就是衣柜里的一件摆设,穿几次就收起来了。她的消费就像水流,顺着地势自然流淌,不张扬。你看她出门,司机等着,保姆提包,那架势不是装的,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就算一个月大手笔花几次,她的账户余额也依然稳当。外人看着,只会觉得这男人真能挣钱。而凌玲呢?每一笔开销都像割肉,听着数字就觉得心疼。她花的每一分钱,似乎都在提醒别人:这家底,经不起折腾。
更别说两人对家的态度。罗子君在的时候,那房子是港湾,连墙角的花瓶摆放都有讲究,阳光照进来,都透着股贵气。凌玲接手后,同样的屋子,却像个临时落脚的地方。家具没换,可氛围变了味。她忙着添置新东西,想把自己的印记刻上去,反而显得局促。你去她家坐坐,可能沙发上还堆着没拆的快递盒,桌上散落着购物清单。这种细节,谁都能一眼看出问题。
还有件事挺耐人寻味。罗子君对陈俊生的依赖,明明白白的,但她从不主动要什么。老公给多少,她用多少,甚至还能攒些私房钱。那份淡定,让人觉得这男人背后财力深不可测。而凌玲呢?她像是攥紧了每一张票子,生怕漏掉一分一毫。她管账管得紧,连公婆的生活费都要精打细算,按月给。可越是这样,越显得小家子气。一个年薪百万的男人,被盘算成这样,谁看了不说一句:日子过得紧巴巴啊?
其实,陈俊生的收入从来没变过,变的只是花钱的人。他一个人撑起家时,罗子君让他看起来像座金山,随手花钱也不心疼。换成凌玲,这金山仿佛一夜之间缩水,变成了需要仔细雕琢的小土堆。同样是花钱,一个是优雅地花,一个是拼命想弥补着花。这里面的差距,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有数。
再看看周围人的反应。罗子君那时候,陈俊生在朋友圈里是标杆,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不羡慕?邻居路过,都会寒暄:你们家最近又换新车了吧?语气里的羡慕藏不住。凌玲来了之后,这种闲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意味深长的眼神。有次聚会,有人无意说:老陈最近是不是加班多啊,看着瘦了。这话听着客气,其实话里有话。大家都在猜,这家到底怎么了?
说到底,花钱的姿态决定了别人眼里的财富多少。罗子君是用钱画圆,把生活包裹得严严实实,外人只能看到光鲜的一面。而凌玲是用钱划线,每条线都直愣愣地指向不够用。你说陈俊生有钱吗?他确实有。可当账本被摊开,每一笔支出都成了负担时,有钱和没钱的界限,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所以说,人换了,钱的“味道”也变了。一个家能不能撑起富有的门面,不全看收入高低,更看掌家的人怎么安排。你见过有人月薪三千活得像大款,也见过年入百万却满脸窘迫。这戏里的故事,不过是个缩影罢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