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治中生活困难,便让儿子去找傅作义借钱,傅拿了500块给他,周总理得知此事后,满怀歉意,批示相关部门资助张治中6000元! 1949年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就连身居高位的民主人士也过着清贫的日子。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家中开支紧张,无奈之下只好让儿子张一纯去找老朋友傅作义借些钱度过难关。 傅作义二话不说,当即拿出钱接济张家,还嘱咐“有什么困难随时找我”。这件事传到周恩来那里,他深感自己工作上的疏漏,立即安排相关部门拨出专项资金帮助张治中一家,还亲自关心起张家孩子的教育问题。 两人的情谊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黄埔军校,那时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张治中是教育长,都是三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因为救国理想走到一起。 张治中思想进步,曾向周恩来提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当时国共合作的大局下,张治中以民主人士身份发挥作用更为合适,便坦诚地向他解释了这一考虑。这份真诚让张治中更加敬佩周恩来的胸怀。 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结婚时,经济拮据连婚礼都办不起。张治中得知后着急不已,主动联系军校同仁,自掏腰包操办了两桌酒席,让这对新人有了一个像样的婚礼。 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形势急转直下。地下党同志曾通过张治中筹措经费,张治中都尽力帮助。这种危难时刻的相助,让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的义举至今被传为佳话。他主动让出自家的“桂园”寓所供毛泽东居住,还精心安排警卫保护,确保中共代表团的安全。 谈判破裂后,张治中准备随国民党代表团返回南京。周恩来极力劝阻,担心他回去后处境危险。当时张治中的家人都在南方,这让他左右为难。 周恩来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悄悄派人将张治中的妻子儿女接到了北平。当张治中在机场看到久别的家人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供给制度,张治中虽然担任要职,但家庭负担重,生活依然不宽裕。他本想向组织反映,但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都过着朴素的生活,便不好意思开口。 当周恩来得知张治中向傅作义借钱的事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登门看望,从特殊经费中拨款解决张家的经济困难。他还安排张治中的儿子进入电力学校学习,请苏联专家为张治中治疗腿疾。 1969年张治中病逝后,正值特殊时期,但周恩来仍坚持为这位老友举办了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并持续关怀张家的生活。据说他甚至从个人稿费中拿出钱来接济张家。 这段跨越党派的友谊,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真挚情感,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胸怀。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政治观点的人能否也像他们一样,在大是大非面前求同存异,在个人情感上真诚相待? 周恩来与张治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能够超越政治立场的分歧,而相互理解与尊重,往往比简单的意见一致更加珍贵。 信源: 《张治中回忆录》: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毛泽东年谱(1893—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