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历史中,明君不算少,但能做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皇帝并不多。汉文帝刘恒,就是其中极少数的一个。 他在位二十三年,带领汉朝走出战乱后的困顿,进入百姓安居的盛世。这段时期,后人称为“文景之治”。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出身一般。在吕后当权的那些年,他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反倒平安无事。 等到吕后去世,朝廷需要一个稳妥的人来坐皇位,刘恒成了最合适的人。 别看刘恒性格温和,其实很谨慎。听说要迎他进京称帝,他没急着动身,而是先派舅舅薄昭打前站,探探虚实。 等消息确实无误,刘恒才慢慢往京城走,到城门口还停了几天,仔细观察后才入宫。这不是胆小,而是懂得权力游戏要稳。 上位之后,刘恒先是废掉一些苛刻的旧法,比如连坐制,以后一个人犯事,不再牵连全家,对老百姓来说,这是大恩。 还有肉刑,当时一个叫淳于意的医生,被冤枉要受刑。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请求代父受罚。 刘恒被感动,不仅赦了淳于意,还干脆下令废除肉刑,改成劳役,消息传开,百姓都说这皇帝心肠好。 经济上,他推行“三十税一”,就是百姓种田,收成的三十分之一交给朝廷,其余自己留着。 有人担心国库亏空,但刘恒的想法很直白,百姓生活得好,国家才稳。减税之后,农民干劲更足,市场也慢慢活了起来。 刘恒还允许百姓进山打猎、采矿,这样一来,原本走投无路的人,也能靠双手找条生路。 而且刘恒自己过得很节俭,常穿粗布衣,衣服打了补丁也继续穿。有一次想修露台,工匠说要百金,他一听就摇头拒绝。 朝中功臣不少,周勃、陈平功劳最大,周勃有时说话太放肆,连君臣之礼都忘了。刘恒没有当场发火,而是私下提醒,让他注意分寸。既给了功臣面子,也守住了皇帝的尊严。 刘恒还懂得用新人,年轻的贾谊才华出众,刘恒就敢用他,常常与他谈国事。虽然贾谊的想法不都能实行,但这份不拘一格,让朝臣们明白皇帝是愿意听真话的。 刘恒还采纳过一个重要建议,就是把诸侯的封地分给子弟,这样诸侯势力被削弱,中央的权力更稳。 对外,刘恒面对匈奴的进犯,没有贸然出兵。知道国力还弱,就采取和亲、互市的办法。宗室女子远嫁单于,边境开设市场,百姓互通有无。匈奴换来布帛粮食,汉人换来马匹皮毛,边关慢慢安定。 与此同时,刘恒还修筑烽火台,派兵屯田,既能耕地,又能守边。 临终前,刘恒留下一道遗诏,要求丧事从简,不建豪华陵墓,陪葬只用陶器。守陵的百姓三天后就能回家,不必长年守着。 刘恒的伟大,不在于打下多少疆土,而在于让百姓能过安稳日子,他懂得收敛,也懂得取舍。 后人评价他很高,司马迁说他“德至盛”,班固称他“恭俭仁孝”,司马光更直言,自三代以后,治理得最好的就是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