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厌学到复学| 15 从“我不行”到“我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打破拒学循环

作者韩明丽

当孩子反复说“我肯定跟不上课”“去学校只会更糟”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又气又急,简直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家长们通常赶紧给孩子打气“你能行”“我们相信你”,却常被孩子一句“你根本不懂”噎回来。

对休学或拒学的孩子来说,“我不行”并不是简单的“没自信”,而是长期困在“固定型思维”里导致的自我否定。他们认定能力是天生的、现状是永久的,于是把“暂时的困难”当成“永远的失败”,把“上学的挑战”当成“证明自己不行的陷阱”。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如何用“成长型思维训练4步法”,帮孩子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试试”,为复学筑牢心理基础。

一、“我不行”的背后,孩子被困在怎样的思维陷阱里

休学或拒学的孩子说“我不行”,往往藏着三类典型的消极认知,每一种都和他们过去的经历紧紧绑在一起。

一种是“能力固定”的自我否定。“我记忆力变差了,肯定学不会新知识”“休学这么久,课程早就落下了,补不回来了”——这是把“暂时的学习状态”当成了“永久的能力缺陷”。就像有个孩子总说“我数学不行”,其实是休学期间自学时卡了几道题,便认定“我天生学不好数学”,却忘了自己以前也曾靠反复练题攻克过应用题。

一种是“环境危险”的灾难化想象,“学校里全是压力,我一进去就会崩溃”“同学肯定觉得我是‘怪学生’,会笑话我”——这是把“过去的负面经历”放大成了“未来的必然结果”。有个孩子因为被老师当众批评过几次就开始发生拒学行为,后来总说“去学校就是等着被骂”“就是等于继续在同学面前丢脸”,却没有意识到同学们可能早已忘了那件事,更没想过“老师的态度也会因为沟通而发生改变”。

一种是“结果灾难化”的逃避心理,“试了也考不好,不如不去”“要是复学又坚持不下来,更丢人”——这是被“完美主义”困住了。要么“完全做好”,要么“干脆不做”。就像有个孩子总说“要去就必须像以前一样考前十名,不然去了也没用”。其实,“先踏进学校教室”“先试着打开书包”就是与昨天不一样的进步,就已经走在了改变的路上。

这些想法的根源,说到底是“固定型思维”在作祟,孩子把能力、环境、结果都当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我现在做不到,以后也永远做不到”“过去不顺利,未来也一定糟糕”。而成长型思维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固定的标签”换成“发展的可能”。

二、成长型思维:不是“我能行”,而是“我能学会”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核心很简单: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策略和坚持慢慢发展,而不是天生固定的。对拒学的孩子来说,它的价值不在于“盲目自信”,而在于帮他们重新解读“困难”和“自己”:

不是“我不行”,而是“我现在还不行,但可以试试找方法”;

不是“学校很可怕”,而是“学校现在让我害怕,但可以慢慢适应”;

不是“试了没做好就是失败”,而是“没做好说明我找到了需要调整的地方”。

为什么这对复学这么重要?因为复学从来不是“一下子回到过去的状态”,而是“一步步适应新的可能”。成长型思维能帮孩子打破“要么全做到,要么全放弃”的死循环,让他们相信“哪怕只迈出一小步,也是在靠近目标”——比如“今天去学校待20分钟”“明天试着和老师问一个问题”,这些微小的尝试,恰恰是重建信心的开始。

三、4步训练法:从“认知觉察”到“行动落地”

成长型思维不是靠“说教”养成的,而是需要具体的练习。下面这套“4步法”,家长们可以陪着孩子一步步尝试一下。

Step1:给“消极念头”贴标签,先看见,才能改变

很多孩子说“我不行”的时候,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固定型思维”在说话。第一步要做的,是帮他们“觉察”这些念头。

比如孩子说“我肯定跟不上数学课”,别急着反驳,试试说:“你是不是在想‘我永远学不会数学’?这是‘能力固定’的声音在说话哦”;如果孩子说“去学校会被笑话”,可以说:“你在担心‘同学一定会对我不好’?这是‘灾难化’的声音在想事情呀”。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下面这个小训练—-“思维气泡卡片”:正面写下他说的“我不行”(比如“我不敢和同学说话”),背面贴上对应的标签(比如“这是‘害怕被拒绝’的声音”)。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念头”,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这只是我的想法,不是事实”。

Step2:用“证据反驳”,打破“绝对化”的认定

光觉察还不够,还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念头不一定对”。这时可以用“提问”帮他们找证据,动摇“我不行”的绝对化判断。

比如孩子说“我自学肯定没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问问他,“你休学的前几周不是每天背10个单词吗?坚持了两周,后来是不是能记住不少?那时候你是怎么做到的?”——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反驳“我做什么都没用”;

如果孩子说“去学校肯定会崩溃”,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提示孩子,“如果真的有点紧张,你可以做些什么?比如悄悄告诉班主任‘我想出来待一会儿’,或者课间去操场走一圈——这些办法是不是能帮你舒服一点?”——用具体的应对策略降低“灾难化想象”。

可以帮孩子学会画“反驳清单”:左边写孩子的消极念头,右边写找到的证据。比如左边写“同学会笑话我”,右边写“上次路上遇到同桌,他还主动和我打招呼了”。看着清单,孩子会慢慢发现,“原来事情不一定像我想的那样”。

Step3:重构“小目标”——把“大焦虑”拆成“小步骤”

很多孩子不敢复学,是被“我要顺利返校”这个大目标吓住了。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是帮他们把“模糊的目标”换成“具体的、能控制的小步骤”。

比如:

别让孩子想“我要和所有同学处好关系”,改成“明天主动和同桌说一句‘早上好’”;

别让孩子逼自己“今天必须在学校待一整天”,改成“今天先去学校待两节课,中午和妈妈一起回家”;

别让孩子纠结“我要补回所有落下的课”,改成“今天先找老师要一份上周的数学笔记,试着看懂前两页”。

可以做一张“成长阶梯表”,把复学拆成5-8个小台阶,每一步都写清楚“我的小目标”和“需要什么支持”。比如第一步“去学校门口转一圈”,需要“妈妈陪我一起”;第二步“进教室坐10分钟”,需要“老师别突然叫我回答问题”。每走完一步画个勾,孩子会发现:“原来我已经往前走了这么多”。

Step4:记录“成长小事”——看见努力,比看见结果更重要

孩子需要持续的“正反馈”才能相信“努力有用”,但这个反馈不能只看“结果”(比如“今天有没有在学校待够半天”),更要盯“过程”(比如“今天有没有主动试着做一件事”)。

可以和孩子一起记“成长日记”,每天写一件“今天我为自己做的小事”:

“今天主动查了复学需要带的材料,虽然只查了两样,但比昨天敢面对了”;

“妈妈提去学校时,我没像以前那样立刻发脾气,只是沉默了一会儿”;

“刚才试着想了想‘去学校可以做什么’,虽然还是有点怕,但至少没逃避想这件事”。

每周一起翻日记时,用具体的话肯定他,“你这周记了5天日记,每天都在试着面对复学的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主动查材料的时候,其实是在为自己做准备,这就是成长呀”。慢慢的,孩子会明白:“就算没达到目标,我做的每一步努力都有意义”。

四、家长要做什么:别当“打气筒”,要当“思维示范员”

帮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家长别只盯着“鼓励”,更要做好三件事:

别用“空洞鼓励”给孩子压力:不说“你肯定能复学成功”,而是说“我看到你今天愿意和老师发消息问笔记,这就是在为复学做准备,妈妈觉得你很勇敢”——具体的“过程肯定”,比模糊的“结果承诺”更让孩子安心。

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家长自己遇到困难时,不妨说给孩子听:“妈妈今天做报表总出错,一开始觉得‘我肯定做不好’,后来试着把步骤拆成一小步,先算清楚一项数据,慢慢就顺了——原来难的事,拆成小步就好多了”。孩子会从你的话里学会:“原来大人也有‘做不到’的时候,他们是这么解决的”。

允许孩子“偶尔退回去”:如果孩子某天突然又说“我不行”,别急着指责“你怎么又退缩了”,可以说:“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事让你觉得难了?我们一起看看,是目标定得有点高,还是需要换个方法试试?”——成长从来不是直线,退一步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

孩子说“我不行”时,其实是在说“我需要帮助找到‘我可以’的可能”。成长型思维训练的意义,不是让孩子突然变得“自信满满”,而是帮他们学会:把“我不行”当成“我需要试试别的方法”的信号,把“复学的挑战”当成“我可以慢慢适应”的机会。

今晚不妨试试和孩子做第一步,一起找找他最近说过的“我不行”,给这些念头贴个标签。你会发现,当孩子看见“这只是我的想法”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韩明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