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城里青年不愿扎根乡土,两年前的祁门县平里镇面临“空心化”难题。2024年以来,随着“社区支持乡土产业”模式的数字游民社区——“祁民公社”落地祁门县平里镇,传统乡村正以“数字+乡土”的新姿态焕发蓬勃生机。9月9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随同2025年“政协江淮行”采访团前往祁民公社,感受该综合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改造废弃中学,打造温馨港湾
祁民公社致力于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项目占地28亩,总建筑面积约11405平方米,分为6栋单体建筑,由乡土工厂产业基地、社群共居基地、生态文化公园、文化风俗体验基地四大板块构成。
2023年,在祁门深耕乡土产业多年的创业青年王小东提出打造数字游民社区的创意,这一想法与当地党组织“引才振兴乡村”的思路不谋而合。乡镇党委迅速牵头对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动当地投资,将废弃多年的平里中学改造为集住宿、办公、社交、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祁民公社”,配齐网络、共享办公设备、休闲洽谈空间等现代化设施,为数字游民打造了“拎包即住、落地即创”的温馨港湾。
图为“祁民公社”内部区域
9月9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在“祁民公社”看到,原先平里中学的老旧校舍焕然一新,吧台、接待区、茶室、会客厅、住宿楼、会议室和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公社内草坪、绿树、小径、中式园林池塘和盆景组成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公社内还建设了一个700多平方米的食堂,可供100多人就餐。
“祁民公社”景色。
构建青年与乡村的价值纽带
在祁民公社一层,一位面点师正神情专注地做面点,面点品种多样,有祁红系列面包,还有双茶流心冰吐司,烤箱内正在烘焙面点。今年7月,刚从合肥某高校毕业的小凌来到祁民公社,主要从事视频拍摄与剪辑工作。9日上午,小凌和两位同伴正在视频制作,在这里他们的食宿费用可以免除,并有部分现金收入。祁民公社创始人王小东介绍,像小凌这样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才,可以通过技能减免食宿费用。
今年4月14日,一场以“链接青年力量,共筑祁门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人才交流活动在祁民公社举办,吸引了5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青年创业者、本地企业代表、投资机构、青年导演、自媒体博主、非遗传承人等参与。通过创新的混合组队、跨界创作以及圆桌对话等形式,促进青年创业者、非遗传承人、数字游民代表等群体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激发创新灵感,为祁门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王小东介绍,祁民公社今年4月中旬开业,五一后正式运营,目前入住过的数字游民已有两百多位;祁民公社主要由数字游民,返乡创业青年以及热爱乡土生活方式的旅居人群等组成。“祁民公社通过各种途径邀请他们前来,参与公社乡土氛围的打造,构建青年与乡村的价值纽带,赋能产业发展,更好地进行营销转化。”
“祁民公社”景色。
政协提出项目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大皖新闻记者获悉,自“祁民公社”项目开建以来,祁门县政协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优势,组织政协委员深入调研,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项目规划提供真知灼见,规避潜在风险。利用联系广泛优势,在外地政协或专家来祁开展文旅调研时进行交流研讨,优化项目方案。同时,持续跟踪监督,确保项目依法依规建设、高效有序运营,以实际行动助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王小东介绍,祁民公社项目从理念提出、规划设计到建造过程中,祁门县政协以及黄山市政协在项目的具体细节和落地上,提出了诸如建筑设计是否符合乡村气息等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此外,在祁民公社与外界的交流上,祁门县政协也起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包括与其他省市政协的交流,与一些企业代表的交流,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大皖新闻记者许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