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真诚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1990年,孙立人辞世。临终前,他紧握儿子的手,语气坚定地交代道:不葬大陆,棺木不入土。 孙立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曾是清朝举人,且担任过山东知府。从小耳濡目染,他自幼勤奋好学,读书成绩优异。 直到1914年,孙立人的志向逐渐远大,他希望为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经过多年刻苦求学,孙立人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国内的学术追求,而是赴海外继续深造。 这一段求学之旅长达十余年,直到1927年他才回到祖国。 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蒋介石发动北伐并掌控南京政府。 孙立人恰逢其时,成为蒋介石亲自邀约的人才。刚回国的他,很快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党校学生大队上尉队长兼教官,开始了与蒋介石的第一次紧密合作。 在蒋介石的眼中,孙立人是值得重用的青年才俊。 1930年,他被调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警教导队,担任上校大队长,地位稳固,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心腹。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孙立人毅然投身抗日战争。 他面临的现实是,蒋介石当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行动受到诸多限制。面对国家危亡,孙立人选择无视这一约束,率领部队驻守苏州河南岸。 在这里,他与将士们展开长达14天的激烈血战,七次击退敌军。 战斗中,孙立人身中炮弹碎片,经紧急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 康复后,他第一时间重返前线,作为支援力量,奔赴缅甸战场。 在连续12天的激烈战斗中,他率部首次成功击退日军,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孙立人的风采,多半展现在战场之上。但下了战场,他的人生几乎被“监禁”二字所困扰——这不仅源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也与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使得他的才华和经历长期受限。 直到1988年他才重获自由,那时已经快八十岁了。 他自己都觉得,这辈子真正活着的日子只有49年,剩下的光阴都废了。可即便遭遇如此,他最后说的还是:“我没有对不起我的祖国。” 所以你看,那口至今未入土的棺木,装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生的悲剧、坚守和忠诚。 所以,他想回家,就不仅仅是一个老兵的乡愁了。 这一次,孙天平肩负着父亲的遗愿,时隔十年,再次踏上阅兵观礼的现场。面对整齐排列的方队、隆隆作响的坦克、先进的导弹系统,以及高度自动化的遥控装备,他彻底被祖国的强盛与崛起所震撼。 孙天平感慨道,如今的军力远超2015年,他深切体会到大国崛起、民族复兴背后的深厚力量。 这份繁荣昌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像父亲一样的抗战老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荣耀与和平。 他心中默默想象,如果父亲此刻能够亲眼目睹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正因如此,孙天平愈发迫切地希望完成父亲的遗愿——让孙将军的棺椁入土安葬,让父亲“回家”,亲眼见证祖国的繁荣盛景,感受到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伟大变迁。 同时,这次让孙将军安葬故土,也传递了深刻的意义:向台湾同胞昭示,大陆始终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一直都是一家人,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情感将跨越时间与空间,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