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报道:尽管表面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但专家直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规模领先、技术追赶”的阶段,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差距。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现在能跑能跳,但真要它一边跑一边思考下一步动作,就有点反应不过来。 咱们上半年签了3.3亿合同,融资砸进去195亿,国产化率搞到70%,这些数字看着挺唬人,但核心问题没解决,机器人的脑子跟不上身子。 说白了现在很多机器人小脑发达大脑迟钝,运动控制能翻跟头能跑步,但让它理解复杂指令就犯糊涂,比如抓取物体时候容易误判,任务一复杂就卡壳。 这毛病背后是硬件软件脱节,传感器数据传到大模型要零点几秒延迟,碰到突发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 美国那边虽然落地场景没中国多,但谷歌特斯拉在算法层面挖得更深,特别是跨场景迁移学习和因果推理这些底层能力。 中国优势在于市场大迭代快,北京消费节几天卖出三千万,婚礼上都开始用机器人撑场面,这种场景驱动让产品快速商业化,但也容易让人沉迷于短期效益,忘了基础研究要补课。 专家说还得五到十年才能等到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这段时间才是真正考验,咱们工业机器人销量全球第一不假,但人形机器人要突破的是通用智能,不是简单重复动作。 现在行业最大痛点在于数据模型不同步,有数据用不起来,模型架构不统一,机器人未来战场应用不光看运动能力,更要看自主决策和抗干扰能力,这点上中美差距比市场数据显示更大。 不过咱也别妄自菲薄,中国企业重仓AI加机器人的路线是对的,只是需要时间沉淀,说到底人形机器人竞争是国家战略耐力的比拼。 中国有产业链有市场,美国有算法积累,谁先打通身体和认知的任督二脉谁就能定义下一个时代。 你们觉得中国机器人产业最该先补上哪块短板,是算法架构还是芯片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