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一千零一夜·科学奇妙夜”专场活动暨甘肃省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在甘肃科技馆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是自202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实施并设立“全国科普月”以来,我省举办的首个科普月专场活动。活动由甘肃科技馆牵头,联合全省科技馆体系单位、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打造。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创新科普形式,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从科学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科学探索的参与者,这是落实全国科普月主题的重要实践。
由甘肃科技馆精心编排的《童心探科学》剧目率先登场,“黑猫警长”“哪吒”“猪猪侠”等经典动画形象与“袁隆平”“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的跨时空对话和梦幻联动,巧妙融合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些承载着不同时代精神符号的榜样形象,共同诠释了守护和平、传递爱与正能量的永恒主题。
除特色剧目外,活动还打造了沉浸式科学体验场景,设置“秀”科普、“嗨”科普、“游”科普和“悦”科普四大板块,涵盖科普秀、科学课程、互动实验、VR体验、科普知识竞答以及科学家主题影片展映等丰富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科技馆联合省内各市县科技馆、企业、高校等30余家参展单位共同搭建的“科普集市”,集中展示特色科普资源与前沿科研成果,为广大公众带来一场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嘉年华”。
此次专题活动将持续整个全国科普月期间。甘肃科技馆表示,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普模式,同时继续发挥省馆龙头引领作用,优化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机制,努力打造更多具有甘肃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科普品牌项目,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构建社会化科普新格局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我省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赋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甘肃科技馆新馆落成至今已累计服务超过420万人次
甘肃科技馆作为全省科普“领头雁”,已成为兰州地标,吸引着各地青少年。自2017年新馆落成以来,累计服务超过420万人次,年均接待团队约3500支,为甘肃科普事业注入强劲动力。甘肃科技馆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省内各地实体科技馆建设。“十四五”期间,甘肃省以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为目标,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县筹建中小型科技馆。截至2025年3月,全省科技馆数量从“十三五”末的13座跃升至25座。
“十四五”期间,甘肃科技馆充分发挥省级馆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以甘肃科技馆为龙头,市州科技馆为支撑,县级科技馆为补充,农村中小学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科技馆数字化平台及其他形式科技场馆为延伸的甘肃现代科技馆体系。记者在此前关于甘肃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实地采访中了解到,武威科技馆2023年9月正式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该市科协副主席孙维荣表示,他们正在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工程,已构建起“中小型科技馆+校园科创中心+流动科技馆”的三级科技馆体系。在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罗家堡村的大夏河畔,临夏州科技馆已进入装修布展阶段,争取2025年年底开馆运营。据该州科协副主席马玉祥介绍,建成后,临夏州将形成以州级科技馆+县级科技馆+农村中小学科技馆等实体科技馆为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为辅,数字科技馆为拓展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甘肃东西横跨1600公里,区域发展不平衡。随时待命的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成为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是缩小城乡科普差距、提升基层群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今年4月,“同饮黄河水·科普一家亲”2025年中国流动科技馆暨科普大篷车跨省联合行动,甘、青两省携手探索建立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推出更多惠及基层群众的优质科普内容。5月,2025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主场在兰州新区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也同步开展……
近年来,省科协立足甘肃实际,一手抓全省实体馆建设,一手抓流动科普资源下沉,充分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科普资源,不断延伸科普触角。2023年以来,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等多地共同组织实施“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览、科学表演秀、科普大讲堂、机器人、无人机表演、车载展品互动体验、机器人编程讲座、虚拟现实VR流动影院等一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并线上组织全省150余所中小学开展相应活动。“‘十四五’期间,临夏州科普大篷车已走遍了临夏州8个县(市)85%以上的乡镇农村,累计行驶超25万公里,每年平均活动80天以上,受益人数达89.3万人次,真正使科普大篷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持续化、群众化和社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马玉祥说。
“十四五”期间,甘肃科技馆以“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巡展、科普大篷车、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等流动科普资源和活动为载体,累计举办科普讲座390余场,流动科技馆巡展279站,服务公众656万余人次。一系列科普数字化的探索日益突破了城乡壁垒。甘肃科技馆“科技馆里的科学课”项目实现城乡中小学生同步互动,资源向民族和边远地区倾斜。临夏、天水等地线上资源共享,带动县区科普能力整体跃升。网络课程、科学微视频、知识竞答等数字科普精品涌现,网上报名、咨询、预约等一体化服务已成为新常态。
省科协近年来围绕“科普资源全覆盖和协同高效”目标,集中力量推动内容、模式和渠道创新,补齐区域短板,实现全域高质量科普。发端于2019年的“科普大讲堂”,已成为陇原大地上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科普品牌。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深化与学校的合作,促进科普课程日常化、科普赛事阶段化,力求最终实现科普教育全民化。甘肃科技馆不断探索“展教研发+情景沉浸+原创演艺+科学表演秀”复合型的科普新模式,寓教于乐,不断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仅2024年甘肃科技馆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科学调查体验等社会化赛事吸引参赛200万人。2024年国庆节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7.5万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今年“五一”期间接待4.5万人次。
观澜新闻记者何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