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中国大陆为什么一再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而国民党的基调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根本原因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凝视]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起点为何有“十四年”与“八年”两种说法,有人称这只是“侧重点不同”,但若深入历史脉络便会发现,这背后远非表述差异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如何铭记牺牲、如何评价贡献,乃至如何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根本立场问题。 之所以存在不同说法,是因为“八年抗战”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全国性全面抗战;而“十四年抗战”则涵盖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日历程。 这两种提法其实分别对应着抗日战争从局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两个阶段,本质上并不矛盾,但为何如今国家更强调“十四年抗战”?这得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迅速发表宣言,号召东北军民奋起抵抗,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行“不抵抗主义”,导致东北迅速沦陷。 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的名字,和他们所代表的东北抗联精神,正是从那十四年的起点便开始书写。 1932年2月,杨靖宇带领游击队在抚松县小汤河伏击日军,打响了东北抗联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此后的岁月里,这支队伍从几十人发展到数万人,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 他们没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甚至连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极度缺乏。 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抗联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脚上裹着破布条,以野菜充饥,以雪水解渴,许多战士在行军途中就被冻死,更多的人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据统计,东北抗联的14年斗争中,牺牲的将士超过30万人,其中团级以上干部就有100多位。 如果仅从1937年算起,就等于忽略了自1931年起东北军民那六年悲壮而不屈的抵抗历史,那六年里,东北抗联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为全国抗战准备了条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发出了先声。 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概念。 赵一曼在被俘后,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在临刑前给儿子写下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这样的故事在东北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冯仲云、李兆麟、周保中等抗联将领,都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第一道抗日防线,用生命谱写了民族抗战的序曲。 强调“十四年抗战”,不是要否定1937年之后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肯定1937年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尤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奋战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这段历史的完整认知,是对所有为国牺牲英雄的尊重。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起点,当时的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实地调查后,确认了日本的侵略行径,中国的早期抗战不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也是在为整个世界的和平与正义而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了对日军的战略夹击,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战役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无畏,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东北抗联的斗争为后来的全国抗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创造的游击战术、群众工作方法、根据地建设经验,都为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地区的抗日斗争提供了重要借鉴。 如今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那口被炸毁的铁路钢轨依然静静陈列着,仿佛在诉说着90多年前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夜晚。 而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里,杨靖宇的遗物、赵一曼的家书、东北抗联战士使用过的武器,每一件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提醒我们,抗日战争不是某一个时刻突然爆发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从1931年的局部抗战到1937年的全面抗战,再到1945年的最终胜利,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是否也曾疑惑过“八年”和“十四年”的区别?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聊聊家族中是否有长辈曾亲历那段烽火岁月,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