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

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达却对大儿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也该有个儿子当农民,不要因为我做了官,儿子就不能当农民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达1905年出生在眉县横渠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原名李德三,因为家境清贫,从小他就吃尽了生活的苦,20岁时考入甘肃平凉国民军第二军官学校,之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从此走上了戎马生涯。   李达的一生几乎都在军队里度过,他一直担任参谋长的职务,累积时间超过四十年,无论是在红军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重要阶段,他始终站在战场和指挥部的核心位置。   红八军、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直到二野,他都在出谋划策,他的才能赢得了多位元帅的信任,刘伯承称他为“活地图”,陈毅则说他是“我们的好诸葛”。   这份评价足以看出他的本事和地位,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低调把工作做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大儿子李如龙与父亲聚少离多,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父亲的陪伴,他在农村干了一辈子农活,1949年结婚时,才被安排到武汉见了李达,当时的李达已经是二野参谋长,地位高,权力大。   儿子见到父亲后,自然希望能在部队找个差事,但李达并没有因为亲情松口,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里也应该有人继续种地,这让李如龙很失望,但面对父亲的威严,他只好回到老家继续当农民。   1959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很多人家里揭不开锅,李如龙带着希望再一次去北京找父亲,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他的生活状况已经相当拮据,家人也十分辛苦。   李达见到儿子后心里也难受,但仍然坚持不为儿子安排工作,他认为手中的权力来自党和人民,不是家族的私产,拒绝之后,他只买了一辆架子车托运回去。   虽然只是一件简单的农具,但对李如龙来说意义非凡,后来他靠这辆架子车勤勤恳恳地劳作,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劳动模范,父亲留下的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   李达对子女的要求始终如此,他的大女儿长期在新疆边防部队服役,那里的条件艰苦,他从未为女儿向任何老部下打过招呼,直到后来女儿因工作需要调到乌鲁木齐的军区总医院,他特意过问此事。   得知调动完全是组织安排,没有走关系,他才安心下来,他不允许因为自己是上将,家里人就得到特殊照顾。   他的孙子也曾想通过关系改变命运,1974年,李如龙的次子李未平想参军,体检都过了却没走成,他哭着求父亲带他去北京找爷爷帮忙。   李达听后,先问孙子是不是共青团员,得知不是后,他明确表示不能开口帮忙,孙子只能靠自己努力,后来李未平在生产队里表现突出,很快入了共青团,第二年再次验兵时终于当上了兵,还在部队里干得不错。   即便如此,李达依旧要求部队对孙子严格考验,甚至在转业时也不同意让他回陕西,最终让他留在新疆,很多人觉得李达对家人冷酷,但他心里明白,放开这道口子就是破坏制度的开始。   除了对子女严格,他自己在生活上也异常朴素,1955年他调到北京,住在南长街的小胡同里,后来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有人提出要给他换大房子,他坚决不同意,说自己住的就是标准房,不该搞特殊。   1961年他去苏联访问,驻外使馆按规定发给他零花钱,他只花了40卢布买了两罐辣椒酱,其余的钱全部退了回去。   有人以为他爱吃辣,其实他把辣椒酱送给了排球队,小事之中见人品,他从不把国家的钱当作个人的福利。   在战友和家人眼里,李达是一个不讲情面的硬汉,刘伯承的夫人汪荣华就记得,当年她分到的棉衣太大,去找李达想换一件,他拒绝得很坚决,说规定是什么就是什么。   哪怕自己的妻子拿着衣服来找他,也一样不允许,正因为如此,他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形象,即便岁月过去很久,人们仍旧记得他严守原则的态度。   李达的一生,是“公私分明”的最好注解,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到共和国上将的位置,见证了革命的全过程,也在和平时期保持了朴素作风,他对子女的严厉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深知权力的分量和制度的重要。   那辆架子车就是他送给儿子的唯一“特殊物件”,背后却承载着他对后代的期待,不是依赖父辈的权力,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去赢得尊严。   1993年李达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他一生功勋卓著,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不只是战场上的智慧和功绩,还有那份清廉与坚守。   真正的丰碑不在石碑上,而是在百姓心里,像李达这样把原则看得比亲情还重,把权力当作责任而不是资源的人,才真正赢得了后人的敬重。   信源:人民网——上将李达:严以律己、一心为公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