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推动卫星通信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卫星互联网作为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系统、实现全球万物互联的基础,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推动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有助于构建天地一体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支撑我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指导意见》将给卫星通信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将如何推动民营经济及商业航天发展?《人民邮电》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对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梳理。
全球服务:顺应大势,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时不我待
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仍有近26亿人未接入互联网,占全球人口的1/3。偏远山区、海洋、沙漠等地区长期处于“信号荒漠”状态。卫星通信尤其是低轨卫星互联网,能够实现低时延、大带宽的全球无缝覆盖,可以很好地填补地面网络覆盖空白,解决远山、近海等“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问题,成为破解这一“数字鸿沟”的金钥匙。
近年来,全球卫星互联网发展热度持续攀升,各国星座建设进度加快。美国SpaceX公司已累计发射超过9100颗星链卫星(含测试卫星),其中在轨活跃卫星为8200~8300颗。截至3月底,星链用户已突破600万户,服务覆盖超120个国家。英国通信公司OneWeb推出的OneWeb星座计划,截至2024年底已成功部署648颗低轨卫星,构建起全球第二大低轨通信星座。加拿大卫星通信公司Telesat打造的由198颗卫星组成的Lightspeed星座,构建起兼顾“本土覆盖深度”与“全球服务能力”的通信网络。
我国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发展,于2021年成立中国星网,重点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当前,以中国星网、上海垣信等企业为主推动的星座建设正快马加鞭。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加快发展步伐已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政策破局:优化准入,开启“国企+民企”双引擎
为牢牢把握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工信部适时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6方面19项举措,强调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有序推动卫星通信业务开放,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空间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面向6G演进发展,天地一体是典型特征之一。”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表示,《指导意见》是顺应天地一体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布局,也是对未来卫星通信产业格局的战略部署,对产业各方布局天地一体网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指导意见》具体提出,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通过共建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高低轨卫星资源,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应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有关专家表示,构建“国企+民企”多主体产业发展格局,充分说明了我国推动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决心和力度。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总工程师李侠宇表示,《指导意见》支持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卫星物联网等各类卫星通信业态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力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创新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全域服务能力。
产业发力:卫星互联网产业化全面推进,多项应用惠及大众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53.3亿元,预计2025年达376亿元。李侠宇表示,在政策、技术、应用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卫星通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24年12月,中国星网完成首发任务,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今年以来,中国星网“织网”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自7月以来,一个月内连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至10组卫星,刷新了国内高密度组网的发射纪录。
面对国家建设任务与广阔市场蓝海的双重机遇,电信运营商纷纷表态,将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耕重点应用场景,发挥产业链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
手机直连卫星是当前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领域。在近期北京暴雨汛情期间,当传统通信手段受到严重影响时,卫星电话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架起了“空中生命线”,在抢险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电信于2023年9月全球首发手机直连卫星服务,2024年4月全球首创汽车直连卫星服务。今年5月,中国电信与老挝通信公司ETL联合在万象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标志着其正式走向海外。
中国电信卫星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将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立足云网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天地一体信息网络优势,积极推动星地融合应用创新与国际市场业务拓展,不断拓展与手机、汽车等厂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直连卫星业务规模发展,着力打造卫星通信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生态。同时,将持续挖掘“天通卫星”大众化应用潜力,推动卫星通信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
中国移动积极布局卫星通信领域,承担多项国家专项任务,牵头多项3GPP/ITU/CCSA等标准,形成了星地深度融合组网(STCN)技术体系,并携手中国星网发布北斗短信业务,累计发展用户超49万,在网终端数超1600万部。据介绍,今年夏季北京暴雨“断联”期间,中国移动为用户提供了免费北斗短信服务,无信号时仍可发送定位求助信息。
邓伟表示,中国移动将按照“以地强天、星地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卫星固定宽带、手机直连等业务,携手产业伙伴助力国家构建“天地一体”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在6G阶段继续保持我国4G/5G以来的领先优势。
中国联通于2024年2月携手中兴通讯、银河航天、是德科技完成了NRNTN(5G宽带非地面网络)终端直连低轨卫星在轨试验。
中国联通研究院泛终端研究中心总监周晶表示,下一步,中国联通将重点围绕系统能力布局、应用场景示范、生态合作共建,加速推进天地一体融合发展。聚焦低空与应急场景等卫星应用,通过一体化融合覆盖和差异化场景布局,打造空天地立体应急保障和通信服务能力。
从企业自身发展看,卫星通信是电信运营商应对极端环境和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天地一体融合通信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商业价值将进一步释放,或成为电信运营商新的增长点。
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除了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还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利用各类高低轨在轨卫星资源,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分销代理业务等多种商业化合作方式,盘活存量卫星资源,丰富业务种类,繁荣卫星通信市场。
“这些举措一方面将显著推动提升民营经济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占比,助力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李侠宇表示,“另一方面,随着更多民企的进入,也将进一步推动商业化卫星互联网发展,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全面提速:卫星通信数字基础设施加速部署,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卫星通信作为“天地一体、高速泛在”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对于巩固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卫星通信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稳步提升,已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航空机载通信、远洋船舶通信等领域,在地面网络覆盖不足的区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级巡视员王鹏表示,将充分发挥卫星通信优势,支持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数字惠民等传统领域的应用。加强卫星通信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推动手机、汽车、飞机等直连卫星。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卫星物联网等各类卫星通信业态的应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卫星通信业务将更加繁荣。”李侠宇说。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还处于卫星互联网建设初期,与国际领先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李侠宇建议,行业各方要聚智聚力,重点从四方面发力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星网的支持力度,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中国星网、基础电信运营商以及各相关企业的合作,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天地一体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是进一步完善卫星互联网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分业务、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为卫星互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培育提供全方位政策指引。
三是进一步推进卫星互联网科研攻关,尤其要加强星地融合和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攻关、样机研制、软件系统开发、应用案例探索等。
四是积极推动商业航天发展,降低产业上游成本。推动我国卫星制造逐步实现流水线作业以及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此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商业化快速发展;推动卫星发射逐步提效降本,提高单发火箭的运载能力;开展火箭回收技术攻关,降低火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