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李达在老家有一个大儿子,1959年来找李达,想让父亲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李达却对大儿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也该有个儿子当农民。不要因为我做了官,儿子就不能当农民了!”[凝视] 李达上将的家风故事,在开国将帅中树立了廉洁自律的突出典型,这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革命将领,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公明廉威”。 李达1905年出生于陕西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李德三,他早年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从基层军官做起,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队伍。 红军时期,李达凭借出色的参谋能力获得“活地图”美誉,先后辅佐过五位元帅,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革命生涯中屡担重任,曾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 虽然身居高位,李达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1955年授衔时,他从未向家人提起获得上将军衔这份荣耀,当女儿好奇询问父亲是什么将时,他幽默回应说是芝麻酱、黄酱,孩子们很久后才从报纸上得知父亲的真实军衔。 1959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李达与原配夫人张氏所生的长子李如龙一直在农村生活,看到村里人靠吃榆树皮、玉米芯度日,李如龙实在不忍家人挨饿,便悄悄来到北京寻找父亲。 李如龙希望身居高位的父亲能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却遭到坚决拒绝,李达告诫儿子,自己本是农民的儿子,理应有一个儿子留在农村务农,不能因为自己做了官,子女就搞特殊化。 当李如龙委婉表示县里领导希望将军能多关照家乡时,李达严肃表示,自己这个将军是全中国的,不是专为眉县当的。 临走时,李达询问儿子需要什么,李如龙只想要一辆架子车用于农业生产,李达便让秘书花40多元买了一辆加重架子车,托运回陕西。 李如龙从绛帐火车站下车后,扛着30多公斤重的车子部件,挽起裤腿蹚过渭河走回家,这一情景生动体现了将军后代的朴实与本分,成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佳话。 李达不仅对长子要求严格,对其他子女也一视同仁,他的长女在新疆边防部队工作多年,部队领导中不乏李达的老战友、老部下,但直到李达去新疆检查工作,大家才知道这层关系。 后来女儿女婿因工作需要调到乌鲁木齐,李达还特意询问是否走了关系,确认是组织正常调动后才放心。 李达自己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在北京南长街附近胡同的小院里一住就是几十年,1972年任副总参谋长后,管理部门认为住房达不到标准要给他调换,他却坚持表示自己住就是标准。 1983年房管部门要维修已成危房的宿舍,李达强撑病体叮嘱要因陋就简,这种对物质条件的淡泊,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 李达上将留给子女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贵在自立”的家训和“公明廉威”的作风,在他看来,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绝不能成为家人谋利的特权。 这种彻底的公私分明,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李达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叫做人民公仆。 他的家风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精神品格的传承,无论身居何位,都要始终保持初心,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您认为李达将军“绝不为家人谋私利”的做法是否过于严苛?如果您处在类似位置,会如何平衡家庭情感与公共责任?您觉得现代家庭教育中,最应该向李达将军学习的是哪一点? 信源: 上将李达:严以律己、一心为公的典范——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