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药行业“期中考试”成绩单揭晓,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22.SZ)交出了令市场震动的答卷——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23.2%至90.83亿元,首次跌破百亿大关;归母净利润同比腰斩44.41%至10.01亿元,创下近十年最大季度降幅。
这家曾以输液与非输液双轮驱动稳居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如今正面临业务根基动摇、增长引擎熄火的双重困境。从年报数据到业务结构,从政策影响到自身短板,科伦药业正站在十字路口,其下半年能否扭转颓势、重塑增长逻辑,成为资本市场密切关注的焦点。
核心支柱业务集体失速
双轮驱动为何变双轮失速?
输液与非输液板块作为科伦药业“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合计贡献营收81.44亿元,占比高达89.66%。然而正是这两大核心板块,却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推手。输液板块上半年收入降至37.50亿元,同比下降19.65%,更严峻的是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减少6.1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该板块不仅销量萎缩,单位利润也在缩水,成本控制与产品竞争力面临双重压力。
深入分析输液板块的困境,政策冲击与市场变化形成双重挤压。医保控费政策持续推进导致输液产品价格承压,而流感等传染类疾病发病率下降则直接削弱了市场需求。以科伦药业明星产品葡萄糖注射液水针为例,其销量同比下降11.96%至3.43亿支,核心原因正是需求回落。
更令人担忧的是,氯化钾注射液水针在第十批国家集采中“落标”,直接导致该产品市场份额被挤压。这种集采失利的影响不容小觑——作为药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集采中标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准入和销量规模。
非输液板块的表现同样令人揪心。该板块上半年收入43.94亿元,同比下降18.77%,板块内核心产品销量集体遇冷。抗感染领域的头孢粉针、青霉素粉针等传统优势产品,因需求回落出现销量下滑,进一步加剧了非输液板块的业绩压力。
这种两大支柱业务同时陷入营收下滑、利润缩水的困境,暴露出科伦药业业务结构过于集中的弊端。过度依赖单一业务体系,使得企业在面临市场需求变化与政策调整时,缺乏足够的业务板块进行风险对冲。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业务结构失衡并非短期现象。从近年来的业务结构看,输液与非输液板块合计营收占比始终维持在80%-90%以上,这种高度集中的业务结构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缺乏缓冲空间。当政策环境变化、市场需求萎缩等外部因素来袭时,企业业绩必然出现大幅波动。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业务模式,在医药行业政策频变、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脆弱。
从产品竞争力角度看,科伦药业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输液领域,虽然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但面对集采政策带来的价格压力,其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挤压。在非输液领域,传统抗感染产品面临需求回落压力,而创新药研发又面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困境。这种“传统产品增长乏力、创新产品尚未发力”的青黄不接局面,使得企业陷入业绩增长乏力的困境。
增长引擎集体熄火
双上市子公司为何成业绩包袱?
作为集团业绩的重要支撑,2022年上市的川宁生物与2023年上市的科伦博泰生物,2025年上半年集体“掉链子”,不仅未能分担集团业绩压力,反而成为拖累整体利润的“包袱”。这种“双引擎”变“双包袱”的戏剧性转变,折射出科伦药业在子公司管理、战略布局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川宁生物作为主营原料药中间体的子公司,上半年本有成本优化的利好——工艺技术提升与主要原料成本下降有效削减了生产成本。然而终端需求下降导致产品销量下滑,叠加部分产品平均价格降低与研发费用增加,多重因素挤压下,其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7.66亿元锐减至4.55亿元,降幅超40%。
更严峻的是,科伦药业已明确表示,受青霉素市场价格影响,川宁生物2025年整体业绩预计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滑”,仅寄望于四季度旺季与2026年市场回暖,短期业绩颓势难以扭转。
科伦博泰生物的表现则更为糟糕。作为科伦药业创新药布局的核心平台,该公司上半年受授权收入(里程碑)同比减少影响,直接从上年同期盈利3.10亿元转为净亏损1.45亿元。“由盈转亏”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其创新药授权业务的不稳定,也暴露出创新药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风险。
虽然科伦博泰生物在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积累了十年经验,拥有10余项临床阶段资产,且与默沙东开展合作,但这些研发投入与合作布局,短期内并未转化为稳定的盈利支撑,反而因研发持续投入加剧了亏损压力。
两家核心子公司的业绩崩塌,对科伦药业而言影响深远。从战略布局角度看,科伦药业在子公司定位、资源分配等方面可能存在失衡。川宁生物作为原料药中间体生产企业,其业绩受终端需求、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较大,而科伦药业对其业绩预期过于乐观,未能充分预估市场风险。科伦博泰生物作为创新药研发平台,其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而企业对其盈利预期过于急切,未能充分认识创新药研发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
面对上半年的业绩困局,科伦药业并非毫无动作。川宁生物计划将AI系统从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拓展至头孢和青霉素产线,试图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效率;科伦博泰生物则持续推进ADC药物研发与对外合作,期望以创新药打开增长空间。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举措短期内难以见效——AI技术落地需要时间验证效果,创新药研发更是一场“持久战”,二者均无法在2025年下半年为业绩提供实质性支撑。
两大主营板块承压、核心子公司拖后腿的双重困境,或将使科伦药业业绩颓势持续,甚至可能进一步影响全年业绩表现。对于科伦药业而言,如何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核心产品竞争力、推动子公司业绩回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生存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