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综合与实践·数学游戏”单元点评 本单元以“游戏为桥,衔接为核,素养为基”的设计思路,为幼小衔接阶段的数学教育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式,其深层价值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精准锚定“幼小衔接”痛点,破解过渡难题 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方式、环境、规则上存在显著差异,低龄儿童往往面临“适应焦虑”。本单元直击这一痛点,通过**“场景化游戏”**搭建过渡阶梯: - 环境衔接:以“熟悉校园、教室”为活动载体,让孩子在“找校园里的数学信息”“认教室里的物品方位”中,把陌生的小学校园变成“可探索的数学乐园”,逐步消除对新环境的抵触; - 学习方式衔接:幼儿园以“游戏、操作”为主,小学则开始融入系统知识学习,本单元延续“游戏化”特色(如“操场上玩一玩”“教室里玩一玩”),同时悄悄植入“数学观察、有序表达”等小学学习必备的思维习惯,让孩子在“玩”的熟悉感中,自然过渡到“学”的状态; - 规则与习惯衔接:活动中强调“遵守上课时间、大胆举手发言、善于倾听交流”,把“学习常规培养”融入游戏任务,比如“轮流介绍游戏规则”就同时训练了“表达力”和“倾听习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同步建立小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 二、游戏化架构:让数学学习“活”起来 低龄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单元用**“游戏化场景+数学元素”**的融合设计,让抽象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操作: - 知识启蒙的“隐性渗透”:把“数数、图形、方位、比较”等数学核心概念,藏进“数操场的树有多少棵”“找教室里的长方形物品”“用身体姿势表示‘上下左右’”等游戏中。孩子在“玩数棋子”时,自然练习“一一对应点数”;在“描述校园建筑位置”时,不知不觉掌握“方位词的运用”——知识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点”,而是“解决游戏任务的工具”; - 数学思维的“渐进培育”:活动设计注重“观察→操作→表达→反思”的思维链条。比如“在教室里认一认”活动,孩子要先观察物体形状、位置,再用“上、下、前、后”描述,最后和同伴交流修正——这个过程中,“空间感知力”“逻辑表达力”“批判性思维”都得到训练,而这些正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萌芽; - 学习兴趣的“源头激发”:游戏本身的趣味性,能让孩子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当孩子发现“数学能帮我更好地玩游戏(比如制定‘教室里玩一玩’的规则)”“数学能让我更了解校园(比如数清楚操场有多少棵树)”时,会天然地觉得“数学有用、数学有趣”,这种内在兴趣,是后续长期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 三、素养导向:为终身学习奠基 单元不仅关注“当下的知识掌握”,更着眼于“长远的素养培育”: - 实践应用素养:强调“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并用数量、图形、方位表达”。比如让孩子“寻找并描述操场上的数学信息”,本质是在培养“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的意识——这正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应用意识”的体现; - 社会交往与规则素养:“与同伴合作游戏、清晰表达规则、倾听他人想法”等要求,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这些素养不仅服务于数学学习,更能迁移到日常交往、未来社会生活中; - 积极学习态度素养:通过“鼓励大胆发言、营造包容试错的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比如“学习准备”环节中,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介绍游戏,哪怕表达不够规范,也能在同伴互动中逐步完善——这种“安全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更敢尝试、更愿探索,为终身学习塑造“积极的学习态度”。 综上,本单元以“游戏”为外在形式,实则在“衔接过渡、知识启蒙、素养培育”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既解决了低龄儿童入学初期的适应问题,又为数学学习筑牢了“兴趣、习惯、思维”的根基,是一次将“幼小衔接”与“数学核心素养培育”深度融合的优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