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非常愤怒,大声谴责:你知道他是谁吗? 杨勇出生于1913年10月28日,在湖南浏阳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长大。那时候家里穷,他从小就帮着干活,日子过得紧巴巴。1926年,13岁的他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当上队长,组织小伙伴们活动。次年,他转入共青团,1930年正式参加红军并成为共产党党员。从那起,杨勇就投身革命,一步步从基层干起。他扛枪打仗,跟着部队翻山越岭,执行各种任务。 长征时期,杨勇随红三军团行动,任第四师第十团政委。部队过雪山时,他裹紧衣服,踩着雪地前进,帮助掉队同志背东西。穿越草地,他涉水拉着伤员,坚持跟上大队。抗日战争爆发,杨勇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后升团长兼政委。在1937年平型关战斗,他腿部受伤,继续指挥部队侧翼包抄,击溃日军。1940年,他担任山东西区军区司令员,领导部队破坏日军补给线,维护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杨勇指挥部队打邯郸战役,用炮火压制敌方火力点。1948年淮海战役,他率部包围敌军,逐个攻克据点,为胜利出力。新中国成立后,杨勇没歇着。1953年,他去朝鲜战场,指导志愿军调整部署,多次到前线查看地形。1955年,他获授上将军衔。1960年代,杨勇停止职务几年,到1972年恢复工作。 1972年,杨勇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这本是重要调整,可军区个别干部看到副职头衔,加上过去传闻,就敷衍了事。他们议论边境忙,不用大办欢迎,甚至只想简单接机。消息传到司令员陈锡联那里,他放下文件,站起厉声训斥那些干部,强调杨勇经验丰富,周总理指定调来,对东北防御关键。那些干部赶紧整改,补办欢迎仪式。杨勇抵达沈阳,陈锡联带队迎接,指示大家把他当正职对待。 杨勇上任后,直接抓工作。当时中苏边境紧张,苏方增兵,杨勇近60岁,腿伤发作,但他巡视4000多公里边境。到大兴安岭哨所,他查看工事,发现薄弱处,提出加固碉堡、增派兵力。另一哨所条件差,他检查士兵取暖,建议改善后勤。巡视中,杨勇高烧住院,休息几天又继续。一个月后,他摸清情况,开会写报告,列出防御调整和训练计划,上报中央军委。中央批准,东北部队战力提升,杨勇用行动赢得认可。 杨勇在沈阳军区干得起劲,协助陈锡联主管作战和边防。他组织部队加强战备,修建工事,应对边境压力。那些当初不重视的干部,看到杨勇实干,也转变态度,全力配合。杨勇没架子,经常到基层了解实情,推动部队建设。这段经历,让沈阳军区边防更稳固,杨勇的资历和能力得到发挥。 1973年,杨勇调到新疆军区任司令员。新疆地大边长,他检查部队,修建工事,加强巡逻。他走访少数民族区,推动部队帮地方修路挖渠,促进团结。1975年,杨勇正式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继续抓训练,组织演习,提高实战能力。 1977年,杨勇升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他处理文件,到部队视察,检查装备和部署。主持会议,讲解战略,推动军队现代化。1980年,杨勇进入中央军委任副秘书长,参与决策,协调军区事务。 1983年1月6日,杨勇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他一生从青年投身革命,到晚年仍在岗位,贡献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