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海再保险交易额突破43亿,全球13国机构入驻

“今年前8月,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目前共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9月8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简称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介绍了上海建设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最新情况。

再保险就是“保险的保险”。高价值的物品往往需要大额保单,有的保险公司不希望独自承担,想要分散风险,而有的保险公司希望承接风险,从中分得一杯羹,由此再保险业务应运而生。

根据登记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2024年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2,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7。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我国出口产品不断向高端转型,产品价值不断提升,近年来上海加快了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建设步伐。因为它不仅是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也对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有重要意义。

比如人保财险、中国商飞、登记交易中心、航联保险经纪等机构共同打造的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服务机制,由中国保险市场提供较为充足的再保险支持,由中国商飞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成为国产大飞机出口的重要保障。

登记交易中心于2024年年底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承担全国再保险统一登记,体系建设和交易市场运营、辅助监管、自律管理等职能。

“再保险一般是多对多,且合约都是非标准化的,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进再保险业务数字化、标准化转型,希望打造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在提升交易效率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为促进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全球风险治理合作提供有力支撑。”常明说。

目前,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市场体系初步搭建,一个更加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上海形成。

已经入驻的118家机构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机构现场办公,可以发布“分入”或“分出”的需求,然后各机构代表可以现场进行多对多的商谈。

有机构发布“分入”或“分出”的需求后,其他企业就可以现场进行对接。

同时,上海创新推出“交易席位”设定。一些尚未在中国境内设立实体公司的境外保险机构,只需要按登记交易中心要求提供材料,通过后就可以获得交易席位,由登记交易中心提供具有明确标识的营业场所和设施,并支持参与人委派交易席位代表,在登记交易中心驻场开展再保险业务的接洽、磋商等辅助交易活动。这大大降低了境外机构的进驻成本,方便中国企业及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目前已有6家境外机构在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

在数字化和标准化方面,过去每家机构都有自己的合约格式,通过邮件相互寄送,现在线下商谈完成后,就可以通过登记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线上签约,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会在线生成。

此外,再保险作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业务,往往涉及跨境结算。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可通过登记交易中心的单号,直接办理跨境资金结算,使结算时间从原来提交及审核材料需要一周时间,到现在只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大大提高了资金发放的效率。

“入驻登记交易中心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综合性的,大家聚在一起能更好地开展业务、推进合作,加快数字化、无纸化转型,并通过公共前台、共享会议室等举措,大大降低企业的行政成本。”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菲介绍。

这家来自法国的保险机构专门成立了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并入驻登记交易中心,这也是国内首家获批设立的外资再保险公司。

“除正常的场外沟通、磋商、洽谈,在临港当地我们还可以经常和再保险伙伴们聊一聊、聚一聚。今年登记交易中心已组织多场再保险行业市场信息交流活动,为活跃市场氛围、提供市场主体交易机会、分享市场信息提供了场地和机会。”薛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