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评论员姜春康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
原创评论专栏
产经相对论,热点来评论。
本期是[产经相对论]第58期。
美丽烟台。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
据烟台市融媒体中心报道,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烟台以得天独厚的海洋禀赋占据重要一席。1071公里海岸线蜿蜒舒展,占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30%以上的沿海区市、40%以上的海岛面积,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更成为支撑环渤海经济圈繁荣的蓝色基石。
让海洋生态文明理念浸润人心,让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海洋蓝”与“生态绿”正在烟台交织出新的美丽图景。
可以说,在经济发展的棋局中,烟台正以海洋为棋盘,生态为棋子,下出一盘独具特色的大棋。其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模式,与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高度契合,为城市的长远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烟台在海洋领域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脚。
从顶层设计来看,烟台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以一系列政策法规构建起陆海统筹的综合协调机制。这如同为海洋经济发展绘制了一张精确的导航图,确保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偏离生态保护的方向。
《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颁布、各类规划方案的出台,以及“大环保”格局和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建立,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让海洋生态系统保持生产力。
在精准发力破题方面,烟台创新提出“分类分级管理”思路整治入海排污口。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复杂多样的排污难题,又保障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为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基础。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渔业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的理念。
生态修复发力同样是烟台的关键一招。长岛的“固藻集鱼”生态养殖模式、“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等,不仅唤醒了海上“蓝色生机”,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海底森林的重现,为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家园,促进渔业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让海岛渔村吃上了“生态饭”。这是典型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护海洋生态的同时,满足当代人的经济需求,也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遵循了公平性原则,保证代内和代际之间公平地分配海洋资源。
烟台的实践证明,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精准的治理措施和有力的生态修复,烟台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找到了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生态美好的发展之路,让海洋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