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平等,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有的人因为残障等情况,被人套上了“做牛做马”的枷锁,从而失去了平等的机会。今年以来,民间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连续举报了多地砖厂利用残障人员从事体力劳动事件。2025年9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警方通报称,已根据举报在一座砖厂现场找到5名疑似残障人员,工厂相关负责人已被控制。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
智障工人由于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限制,往往成为劳动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剥削的对象,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天重复单调且高强度的工作,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这不仅严重侵害了智障工人的劳动权益,更构成了对人权的严重侵犯。这背后暴露出来的不仅是砖厂和工头利用智障工人的弱势地位,进行剥削和控制,更是社会对智障工人的保护措施尚不完善。他们缺乏必要的法律援助和维权渠道,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劳动市场处于边缘地位的他们,长期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案板鱼肉”,只能任由他们宰割。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智障工人的权益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许多智障人员遭受侵害时,却没有相关部门的及时介入,让白纸黑字的法律文件沦为一张废纸。虽然,砖厂和工头的违法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难以被及时发现。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相关监管部门“守土失责”的理由,多地出现这种违法压榨智障人士的情况,起码暴露出这绝非孤例,甚至有可能是行业内的一种“潜规则”。当基本人权都得不到保护,这对社会的危害性之大,那些失责的监管部门此刻应该要有最基本的羞愧之心。
工头和砖厂管理层相互勾结,利用智障工人的弱势地位进行剥削。砖厂因“招工难”“智障工人稳定,不影响生产”“好管理”等因素,对工头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这种共谋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侵害了智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更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羞耻。我们常说,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有最基本的同理心,应该有“弱有所扶”的姿态。但是,因为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些“弱小人群”却成为某些人眼中的“香饽饽”,不仅侵害了社会的公平,更缺乏了基本的社会温度。当个人的权利被随意漠视,身体健康、基本尊严都得不到保障,那些带“人血”的馒头,真的就如此美味?
针对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智障工人的权益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劳动监察力度,对侵害智障工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于砖厂和工头的违法行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智障工人群体的关注,提升公众对智障工人权益保护的意识。媒体应加大对智障工人权益保护的宣传力度,曝光侵害智障工人权益的行为,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智障工人的权益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法律保护、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公众意识和社会监督,才能切实保障智障工人的基本生存权利,为他们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智障工人都能在社会的关爱中享有尊严和权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刘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