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4岁阿姨考上法大研究生”的词条频频登上热搜,如同一泓清泉注入舆论场,在各界掀起广泛讨论,更是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中持续刷屏、引发共鸣。一时间,网友纷纷高呼“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然而没过几天,这则励志故事就被官方“打假”——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明确回应,经向研究生招生办核实,并未找到50岁以上、河南籍考生的录取信息。记者注意到该网友社交平台内容已清空,上面显示“该账号因违反相关社区规则,已被禁言”,该账号IP属地显示为北京。
这一反转令人大跌眼镜,也不免引人深思。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而如今,是什么让一则虚假的励志叙事如此轻易地攫取公众的情感与信任?又是什么,让“年龄与梦想”这样本应纯粹的话题,沦为流量游戏中的一枚棋子?
事实上,“大龄求学”之所以能成为“流量密码”,正因为它击中了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焦虑与渴望。我们要承认,绝大多数人都怀揣着向上的愿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各项条件的完善,“终身学习”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许多人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突破自我的向往空前热烈。但在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年龄歧视隐约尚存的现实中,大龄群体要实现“求学梦”依然面临诸多束缚。正因如此,“54岁阿姨考上法大研究生”这样的叙事,仿佛一剂精神解药,既缓解了现实带来的无力感,也似乎提供了对抗世俗标准的勇气。于是人们愿意相信、愿意转发、愿意被感动——哪怕故事的背后,空无一物。
然而,虚假的励志,终究是对真诚的亵渎。它不仅消费了公众的善意与热情,更损害了社会媒体的公信力,削弱了信任的基础。当真实的努力被编造、奋斗被戏仿,那些真正在暗处默默坚持、不计得失的大龄学习者,他们的身影反而被淹没于谣言的喧嚣之中。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励志的榜样:有人年轻时因各种压力未能完成学业,却在工作多年后毅然辞职备战高考;在考研的考场上,也始终有不少大龄考生默默坚持、不懈努力……我们所缺少的,也许恰恰是对浮躁的抵抗,是在快节奏和舆论旋涡中,给予这些真正前行者一句“你并不孤独”的肯定与声援。
古人云:“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学习的意义,从来与年龄无关,也不应成为被围观的故事或营销的手段,而在于个体在求知过程中所实现的精神超越与生命丰盈。真正的励志,应当是一种沉默而坚韧的力量——是每一天的积累,是每一次从失败中站起的勇气,而不是依赖热搜加持与虚构剧情的“流量密码”。
在信息如洪流般汹涌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判断,既不失对美好的向往,也不盲从于轻易感动。愿每一次转发与点赞,皆基于真实;愿每一份鼓舞与共鸣,终归于诚恳。唯有如此,那些真正值得被看见的坚持与努力,才不会被湮没;那些因虚假流量而出现的不和谐音,才会失去滋生的土壤;这个时代本该传递给人们的进步力量,才能真真切切地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在这个渴望奇迹却又容易制造神话的年代,我们仍需坚信:真实,永远比虚构更有力量。我们不应让“终身学习”沦为虚空的流量,而应让它回归本真——坚定自我信念,不断突破边界。终身学习与持续成长,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真正富有力量的现实!(湖南师范大学陈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