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北京南四环的临时停车带,45岁的王师傅把头抵在方向盘上歇口气,再也没睁眼。 妻子最后一次发来的微信还亮在屏幕:“孩子烧到39℃,你带退烧药回来吗?” ——这段对话,是家属在2020年深圳一起猝死事件里向记者复述的原话;同样的场景,只是换了个城市,昨天在广州发生,上个月在郑州也发生。 一、把命交给计时器的人 “早上6点出车,夜里11点收车,不算吃饭、充电,一天在线15个小时。”这是北京丰台司机老田给记者算的账。去年7月,他就是在这样的节奏里倒下。新华社报道确认:10小时内他完成18单,平台页面显示“休息2小时”,实际是把接驾空驶算进了休息,有效停车不到40分钟。急救人员到场时,人已经没了。 二、数字里的骨头 -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抽样:一线城市网约车司机平均日跑11小时,80%以上单日在线超过8小时。 - 享道出行2023调研:38.7%的受访司机确诊颈椎病,平均发病年龄34岁。 - 公开裁判文书:2021—2024年,仅上海、深圳、北京三地法院就审理了11起网约车司机猝死纠纷,无一例认定平台承担主要责任,最高一笔赔偿60万元,由商业保险支付。 三、抽成与“倒贴” 交通部2023年约谈后,滴滴、曹操、T3等把抽成上限压到27%—30%。但租车司机要先扣掉: - 租车费:纯电动轿车月租5500—6500元; - 充电费:一天60—80元; - 保养、停车、违章罚款均自理。 跑满30天,流水1.4万元,到手大约4000元;如果月中感冒歇了两天,流水立刻掉到1万元出头,“相当于给平台白干一周”,老田生前跟同行抱怨。 四、平台怎么赔 按规定,平台只需投保“司乘险”,保障从接单到完单的短短几十分钟。 - 田某案:法院认定平台未给司机购买全天候意外险,存在过错,判赔10%。 - 郭某案:法官首次写进判决——“平台对司机连续接单行为具有管理权”,保险公司赔付60万元。 两份判决被写进2024年全国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却没能成为行业通则;更多家属拿到的,是一次性3万元“人道补助”和一句“双方系合作关系”。 五、谁该踩刹车 - 深圳、杭州试点“强制休息”:连续上线4小时自动收车20分钟,司机普遍反映“换个账号继续跑”。 - 广东2024年7月把网约车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但仅限平台自有车辆,租车司机仍被挡在门外。 - 交通部最新一次抽查发现,三家平台实际抽成仍摸到32%,被点名整改,没有下文。 六、司机的自救 “多平台倒换”“早晚高峰死守火车站”“买了护腰、颈托,像装修工人一样跑活”——采访中,司机们把这套玩法叫“拆东墙补西墙”。 真正让他们怕的,不是累,是单价继续掉。 2020年每公里还能拿到2.4元,2024年高峰时段降到1.6元,“再降就只能吃住都在车里,省下车租和房租。” 七、还能不能跑? 车还能跑,命不能赌。 把目标从“日赚500”压到“日赚300”,留出中午一小觉; 租车前先算一笔“倒贴”账,别被“流水过万”忽悠; 颈椎、血压、血糖半年查一次,身体亮黄灯立刻收车—— 这些听起来像废话,却是目前司机唯一能自己握住的刹车片。 平台与监管的刹车片什么时候能踩下来,没人给出时间表。 在此之前,方向盘依旧滚烫,计价器依旧跳动, 他们只能先学会自己救自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