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地评线]河声丨当免费高速的栏杆抬起时……

收费站的栏杆“咔嗒”一声抬起时,成绵高速的风忽然有了新的形状。它掠过1998年通车时栽下的老樟树,穿过川流不息的货车与家用车,把“免费通行”的消息捎给了秦岭深处的隧道,也捎给了那些在收费口排队时啃过的凉面包、听过的电台老歌。

这道抬起的栏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高速30年的时光宝盒:里面装着“贷款修路”的拓荒勇气,藏着“收费还贷”的建设智慧,如今正酝酿着“公益回归”的崭新篇章。

还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公路吗?

那时“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刷满神州大地的土墙,像一声春雷炸醒了沉睡的山河。没有足够的财力,就敢向银行签下沉甸甸的贷款;没有成熟的经验,就摸着石头在稻田与山谷间铺就第一条沥青路。沪嘉高速通车时,有人骑着自行车在应急车道上狂奔,车轮碾过崭新的路面,像在抚摸时代的脉搏;广佛高速收费口的第一个岗亭,曾记下司机们“五块钱过路费能买两斤猪肉”的念叨,也见证过货车司机凌晨3点递烟时,眼里映出的朝霞微光。

那些栏杆落下又抬起的瞬间,是中国基建从追赶到领跑的倒计时,每一次起降,都在为经济腾飞踩下油门。

可栏杆抬得久了,也会挡住风的脚步。当广州北环高速日均车流量突破42万辆,当一条高速每天的收费能装满一卡车硬币,当新能源车驶过收费站时,仪表盘上的续航里程与收费金额同时跳动。人们忽然发现:曾经解燃眉之急的收费栏杆,渐渐成了物流车上的“额外油耗”,成了小商户账本上的“成本红线”,成了游子返乡路上“再快也快不过排队”的无奈。

就像老北京的胡同不该被围墙堵住烟火气,纵横交错的高速也不该被收费捆住前行的翅膀。毕竟,没有哪条路的终点,该是永无止境的计费器。

于是我们看见,深圳用27亿元赎回梅观高速时,有人在收费站放起了鞭炮,像庆祝一场“公路解放”;广州环城高速全线免费那天,出租车司机绕着环城路跑了一圈,说“这路跑起来像踩着云”。

如今成绵高速的收费亭里,工作人员正在拆除计费设备,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在地上拼出“公益”两个金灿灿的字。

这些抬起的栏杆,多像一个个省略号,省略了“过路费多少”的计算,省略了“排队多久”的焦虑。同时,也引出了更悠长的思考:当公路不再是“印钞机”,当基建回归公益的底色,那些被节省的物流成本,会不会变成工厂里新增的就业岗位?那些省下的排队时间,会不会变成父母陪孩子多逛一次公园的温柔?

风还在吹,吹过云贵高原“桥隧比90%”的云端高速,吹过广东纵横交错的环城路网,吹过每一个即将抬起的栏杆。这风里藏30年的光阴故事,藏着“从建设到养护”的时代转向,更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所有的路,最终都该通向自由与繁荣;所有的栏杆,终会为民生与发展抬起。

就像近日,成绵高速的第一辆免费通行的车鸣了一声笛,那声音清脆得像春天的第一滴雨,落在中国公路的画卷上,晕开了新的诗意:原来最好的收费站,是让每一缕风都能自由穿过,让每一辆车都能载着希望,奔向没有栏杆的远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