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俗称“皇室病”或“玻璃人”。前者源于该病在欧洲皇室家族中的高发历史(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家族),后者则因患者易出血、身体脆弱的特点而得名。这类称呼既反映了疾病的历史背景,也直观描述了患者的生理状态。
一、血友病被称为“皇室病”的原因
历史背景:19世纪至20世纪初,血友病在欧洲多个皇室家族中广泛传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她的后代通过联姻将基因传至西班牙、德国、俄国等王室,导致多名皇室成员患病。
遗传关联:血友病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由于皇室近亲通婚普遍,基因缺陷更易延续,因此得名“皇室病”。
二、“玻璃人”的通俗解释
生理特征: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如Ⅷ或Ⅸ因子),轻微碰撞或伤口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甚至自发性内出血。关节、肌肉等部位反复出血可引发慢性疼痛或残疾,身体“脆弱如玻璃”。
生活影响:患者需长期避免剧烈运动,日常活动受限,需依赖凝血因子药物或输血治疗维持健康。
三、其他常见称呼与认知
四、血友病的核心特点
遗传机制:女性为携带者时,可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儿子(患病)或女儿(携带者)。
症状表现:轻症患者可能仅在外伤后出血,重症患者则可能因自发性颅内出血、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治疗手段:现代医学通过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基因治疗和预防性输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无法彻底治愈。3.
五、公众认知与社会支持
疾病教育:世界血友病日(4月17日)等公益活动致力于提高公众对血友病的认知,减少对患者的误解。
患者关怀:全球范围内成立血友病协会,为患者提供医疗援助、心理支持及就业指导,帮助其融入社会。
血友病的俗称不仅承载了医学史的特殊印记,也提醒人们关注遗传病防治与患者福祉。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显著提升,但日常护理和基因筛查仍需持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