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0年“中国第一性学家”李银河,嫁给了丑不拉几的清洁工王小波,婚前两人相约丁

1980年“中国第一性学家”李银河,嫁给了丑不拉几的清洁工王小波,婚前两人相约丁克,结婚17年无儿无女。一天,王小波从兜里掏出脏兮兮的50块钱,黯然泪下。李银河一把抱住他的丑脸说:“你那么聪明,就在家专心写文章吧,我养你!” 李银河1952年出生在北京,父亲是翻译家,母亲是编辑。她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光明日报社当编辑,接触到各种社会议题。这让她逐步转向社会学研究。1982年,她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任职,专注于婚姻家庭和性学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推动公众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王小波也生于1952年,北京人,父亲是逻辑学家。他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回城后在街道工厂做工人,后来从事清洁工等工作。闲暇时,他自学文学,阅读大量中外书籍,尝试写作散文和小说。两人1977年通过朋友介绍相识,李银河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王小波在北京郊区工厂劳动。他们初次见面在北京一间小屋,王小波递上几篇手稿,李银河仔细翻阅,点头认可。之后,他们频繁通信,王小波骑自行车从郊区赶来,带李银河去公园散步,讨论书籍内容。李银河欣赏王小波的文字风格,王小波听李银河讲述学术观点。 1979年,他们决定共同生活,王小波继续工厂工作,李银河准备出国深造。1980年1月21日,他们在北京登记结婚,仪式简单,只请几名亲友聚餐。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相遇,看起来像两个世界的人凑到一起。李银河北大出身,后来成了社会学和性学专家,想法前卫。王小波那时候就是普通清洁工,长得不怎么样,收入低,日子紧巴巴。可他们在1980年走到一起,不是因为条件匹配,而是因为聊得投机。 王小波爱写东西,脑子里全是奇思妙想,李银河看中的是他的才气。他们的婚姻起点不高,但感情基础稳。那个年代结婚讲究实际条件,他们没在乎这些。李银河看重王小波的才华,王小波欣赏李银河的胆识和支持。两人思想上合拍,这比物质重要多了。婚前,他们就约定不要孩子。 这在1980年代中国,算得上大胆。那时候生孩子是常态,没孩子会被人议论。可他们不在意,坚持丁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认真想过的。王小波忙写作,李银河搞研究,都想把精力放自己热爱的事上,不想被孩子绑住。这选择听着自由,但实际压力大。没孩子,家里冷清,外面亲戚朋友劝,同事邻居说闲话,他们咬牙扛了17年。不是不想要家庭温暖,而是觉得爱情和事业也能撑起家。这份坚持,现在看还算前卫,何况当时。 1980年,李银河和王小波在北京一间狭窄的单元房安家。房间墙上挂满书架,桌上散放稿纸和笔墨。王小波每天清晨出门,到工厂车间清扫地面,中午坐在角落吃冷饭,下午收工回家,坐到桌前书写。李银河从研究所下班,煮简单饭菜,两人围桌吃饭,交换见闻。几年过去,王小波的稿件投往杂志,屡次退回,他继续修改。李银河阅读他的新作,提供建议。王小波有才华,他的文章犀利幽默,可才华不容易变现。那时他做清洁工,工资低,家里常揭不开锅。有一次,他从兜里掏出脏兮兮的50块钱,忍不住哭了。这不是矫情,是真难。80年代,50块不算小数,可对想靠写作吃饭的人,不够。王小波努力过,写了不少,可文学市场不景气,他的作品没捧场。日子艰难,他心里憋屈。一个有才的人,被生活压着,谁不难受。他不是不想改变,可现实摆在那。就在王小波灰心时,李银河站出来。她没嫌他没钱,没埋怨他没出息,反而说:“你那么聪明,就在家专心写文章吧,我养你!”这话简单,背后有底气。李银河已是学者,有稳定收入,她本可过得舒服。可她选了把工资拿出来,撑起家,让王小波安心写。这不是浪漫,是实打实扶持。李银河知道王小波才华值钱,她信他能出头。她不是图回报,而是觉得他的梦想值得扛。她用行动给他底气。这支持,成了王小波后来创作的动力。 王小波的作品陆续在杂志刊登,《黄金时代》于1992年发表,引发读者注意。他继续创作小说和杂文,风格独特,逐渐积累声誉。1994年,《白银时代》问世,评论界开始讨论他的文学价值。李银河出版《他们的世界》等书,推动社会学议题。两人日常中,王小波在书房敲击打字机,李银河在客厅翻阅资料,偶尔交换意见。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倒在地板上,无人发现,直至次日被找到,已离世。李银河从国外赶回,处理后事,整理他的手稿和书籍。她将遗作编集出版,继续在研究所工作,撰写性学和社会学论著。多年后,她偶尔在访谈中回忆两人共同时光,强调他的文学贡献。他们的婚姻故事流传,成为许多人讨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