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于谦被害21年后,明宪宗召见了当年的守城老校卫周能,问及于谦蒙冤时为何不辩解。周

于谦被害21年后,明宪宗召见了当年的守城老校卫周能,问及于谦蒙冤时为何不辩解。周能回禀,于谦曾言 “社稷为重,君为轻”,个人冤屈不足挂齿,并且他深知辩白会牵连守城将士,所以选择闭了口。宪宗闻言沉默良久,挥笔写下 “孤忠照日月,千古泣英雄” … 公元 1449 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朝国力遭到重创,连明英宗朱祁镇都沦为瓦剌俘虏。这消息一传开,整个北京城都乱了套,人心惶惶,大家都觉得这大明王朝要完了。 朝堂之上,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拨,有的主张赶紧往南京跑,迁都避避风头;还有的甚至动了投降的念头。 就在一片哭天抢地的哀嚎中,于谦猛地站了出来,他拍案而起撂下狠话:“谁再提南迁,当场就地正法!”他当机立断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尊被俘的英宗为 “太上皇”,这招釜底抽薪,直接废掉了瓦剌用以要挟的王牌。 当时北京守军稀疏、装备残破,根本难以抵挡攻势,于谦急中生智,下令征集百姓铁锅、拆除城门铁门,熔铸后制成 “土武器” 反击敌军。 他亲自披甲登德胜门城头,举剑厉喝 “后退者立斩”,凭着这股舍命劲头,带领这支 “杂牌军” 死守京城,将大明从亡国边缘拉了回来。 可世事难料,几年后英宗通过 “夺门之变” 复位,为维护自身颜面,就开始瞎搞,把当年拥立景泰帝、主持北京城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诬陷成 “谋逆”的罪人。 二十一年转瞬即逝,曾经在那风雨飘摇的北京城,于谦力挽狂澜,击退瓦剌,顺带救下还是小太子的朱见深,如今也已褪去稚嫩,成长为沉稳的明宪宗朱见深 ,开始执掌大明江山。 有一天,一个叫周能的老校卫进宫了,朱见深憋在心里的疑问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当年于少保被冤杀,怎么就没人站出来替他说句话呢?他自己为啥也不辩解辩解?“ 周能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陛下有所不知,于公心里明镜似的,一旦开口辩解,那些奸佞小人必定借题发挥,追问‘北京城保卫战时,是谁协助调兵?是谁筹备粮草?又是谁在前线浴血奋战?’如此一来,所有参与守城的将士,都会被恶意打成‘同党’,身家性命危在旦夕。于公为了护住这些弟兄,只能咬紧牙关,独自咽下所有冤屈。” “他还曾跟老臣讲,‘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北京城安稳,江山太平,我受这点冤屈又算得了什么?’于公心中装的是天下百姓,是大明江山,而非一己荣辱。” 朱见深听完,如遭雷击,呆坐在龙椅上,久久回不过神。此刻,他终于如梦初醒,意识到于谦的忠诚并非针对朱家皇权,而是心系天下百姓,眷恋这片山河大地 。 朱见深虽然心里清楚于谦是冤枉的,可他没那个胆子公开给于谦翻案,只能下旨优待所有参加过北京保卫战的老兵,用这种有点 “擦边球” 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里的愧疚。后来,他特意亲笔写下 “孤忠照日月,千古泣英雄” 的诗句 —— 这十字既是对于谦一生的盖棺定论,也藏着他作为帝王的无尽愧疚。 周能也看透了这事儿,他回乡的时候,把皇帝赏赐的御酒,埋在了于谦的墓前,念叨着:“少保,这酒,就陪着您吧。” 三年转瞬即逝,这位老兵也病逝了,人们怀着敬重之情,将他葬在了于谦祠旁。消息传到宫里,朱见深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他终究还是没喝朕的酒啊。” 历史牢牢记住了于谦的这份孤勇,就他一个人,扛起了一个朝代的生死存亡;一句 “社稷为重”,像一道光,照亮了大明王朝四百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