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但除了张自忠将军以外,中

张自忠将军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军职最高指挥官,但除了张自忠将军以外,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还牺牲了一位集团军总司令,他就是李家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年,时任国民政府第四十七军军长的李家钰,没半分犹豫,带着1.8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踏上了保家卫国的路。 1937年12月,他的部队赶到晋东南抗日前线,根本不管什么派系差别,跟八路军、抗日游击队攥紧拳头一起干,朝着被日军占了的晋南平陆、芮城、安邑这些县城猛打。 最后把这些地方都夺了回来,还打死打伤2000多日寇,用实打实的战绩让大家看到川军的硬气。 到了1939年冬天,李家钰升成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手下管着三个军七个师。 1940年,李家钰又接到命令去守豫西,负责河南陕县、渑池这些地方的黄河防务。 他好几次派部队渡过黄河去打晋南的日军,主动找日寇的麻烦,不让他们安生。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跑得比谁都快,可李家钰在给47军师团干部开会时,他说:“咱们吃了豫西老百姓四年饭,现在见了日寇可不能跑。” 他带着部队在云梦山拦鬼子,后来实在打不过,只能边打边退,退的时候还不忘帮那些被打散的友军。 5月17日,李家钰在陕县和渑池边界的翟延村,碰到了往西撤的其他国民党军将领,大家一看没个领头的,都推他当临时指挥官。 李家钰想着这么多部队挤在一起抢路走,万一被日寇盯上,损失就大了,干脆自己带着部队走两条路中间最危险的那条,给其他人打掩护。 那时候部队早就没粮没弹了,士兵们只能挖野菜、嚼草根填肚子,可就算这样,李家钰还严管军纪,有个士兵抢老百姓东西,他当场就把人办了,说啥也不能让部队坏了规矩。 5月21日,李家钰带着集团军总部的人走在最后面,往南寺院走的时候,到了张家河谷底,突然被埋伏在安家山上的日寇围住了。 在旗杆岭的战斗里,他后背、左胳膊下面挨了两枪,还中了一发榴弹,壮烈牺牲,跟他一起牺牲的还有200多弟兄。 后来四十七军104师的人拼了命,找了五个敢死的士兵冲上去,才把他的遗体抢回来,送回四川安葬。 李家钰从第四十七军军长做到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每一步提拔都是靠在战场上实打实拼出来的。 晋东南跟八路军联手收复失地,豫西守着黄河不让敌人过来,河南战役里别人都跑了他还顶着,这些事都能看出来,他跟那些只盯着自己派系利益的将领不一样,心里装的是整个民族的安危。 他不管跟自己一起打仗的是谁,只要能抗日就愿意合作;别人都想着保命撤退的时候,他还记着吃了老百姓的饭就得护着老百姓,这种把军人本分上升到民族担当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将领该有的样子。 1984年民政部认他为“革命烈士”,也正是因为不管放在哪个时代,这种为了国家拼命的人,都该被当成榜样。 李家钰带川军打仗的那些事,把“川军精神”展现得明明白白。 那时候川军装备差、没补给,士兵们饿着肚子也得扛枪打仗,可就算这么难,李家钰也没让部队乱了套。 川军能在那么难的条件下还能跟日寇硬刚,靠的就是这种又严又有人情味的治军方式。 李家钰心里清楚,部队是老百姓养着的,要是对不起老百姓,就算有再多人也打不了胜仗。 他这种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想法,不仅让部队得了民心,更让川军养成了不服输、不怕死的劲儿,而他自己,就是带着川军往前冲的领头人。 李家钰和张自忠,他俩都是集团军总司令级别的将领,他俩骨子里的爱国精神也是一样的。 张自忠在枣宜会战里拼到最后一口气,李家钰在河南战役里为了掩护友军牺牲。 他俩都没把自己当“大官”,而是跟士兵一起在前线拼命,打破了不少人觉得“高级将领躲在后面指挥”的想法,让所有人看到中国军人的骨气。 而且他俩都不管个人得失,张自忠用牺牲证明自己的清白,李家钰在别人都跑的时候选择留下,心里想的全是民族大义。 从民国时期给李家钰追封陆军上将、办国葬、立雕像,到新中国成立后认他为革命烈士,这么多年过去,大家一直没忘了他,因为爱国精神从来不分时代。 历史评判英雄,看的不是他属于哪个阵营,而是看他有没有为民族独立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