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不断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你这位一口一个“美国人”的老板,他创办的台积电,占据了全球60%的晶圆代工生意,说掐着芯片行业的命脉都不夸张。 那时候美国正盯着中国半导体产业使劲儿打压,又是不让卖高端芯片,又是不让ASML这种公司把光刻机卖给咱们。 张忠谋在这节骨眼上说这话,不少人听了都有点慌,甚至觉得“是不是咱们真的搞不定芯片了?” 但事实上,咱们还真没被这话说垮,也没被美国的封锁困住。 面对卡脖子,咱们先对镓和锗这两种材料管起了出口:镓是造5G芯片、射频器件的关键料,没有它手机信号、基站都玩不转;锗更不用说,红外探测、光纤通信还有芯片制造都得用。 而且全世界产的镓和锗,一大半都来自中国,这一招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软肋,他们造芯片、搞军工都离不开这俩材料,咱们一管制,他们立马就得慌。 紧接着,中芯国际传来了好消息。 之前他们造14纳米制程的芯片,良品率还不到30%,这成本高得吓人,根本没法大规模生产。 那时候工程师们真是拼了,白天在生产线上盯着机器调参数,晚上还围着废料堆,把那些不合格的芯片拆开来分析,到底是哪个步骤出了问题。 就这么一点点抠细节,硬生生把良品率提到了95%以上,这一下就把咱们自己的芯片制造能力提上来了。 再往后,咱们对稀土管控收得更严了,稀土是芯片封装、磁性材料的重要料,咱们本来就是稀土大国,把这个抓在手里,又是一张主动权; 光子芯片也开始发力了,不走传统硅基芯片的老路,传输速度比普通芯片快好多,还特别省电,直接绕开了不少美国卡脖子的技术。 现在咱们自己的半导体技术闭环就搭起来了,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别人给啥咱用啥”的样子。 回头再看张忠谋当初的说法,其实里面藏着三层没绕开的局限。 张忠谋是美国籍,台积电造芯片的核心技术,比如设计芯片用的EDA软件,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大客户像苹果、高通这些,也都是美国公司。 就连台积电去建工厂,都得跟着美国的政策走,美国让他们去美国建厂,他们就去了。 所以他看问题的时候,自然会更偏向美国,觉得美国的技术霸权没人能破,却没看到咱们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本事。 再就是他的思维还停留在以前的产业格局里。 他总觉得中国离不开欧美日韩的高端设备和技术,比如觉得咱们造不出高端光刻机,就永远搞不定先进芯片。 可他没看到,咱们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只做中低端加工的角色了,现在咱们从原材料到制造,再到下游的手机、汽车应用,整个产业链都串起来了。 之前汽车芯片缺得厉害,不少车企都停产了,后来咱们自己的成熟制程芯片顶上了,汽车立马就能正常生产了,这就是产业链闭环的好处。 还有就是他看技术的眼光太窄了,他光盯着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觉得中国造不出这种芯片,就永远成不了气候。 可他没想想,咱们不跟美国在高端制程上硬拼,是因为咱们有更务实的路数,先把汽车、家电、物联网需要的成熟制程芯片做好,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再慢慢攒力气追高端。 而这一切的背后,最该感谢的是一群像黄令仪这样的科学家。 黄令仪被称作“中国龙芯之母”,她一辈子都在跟芯片打交道,当年她带头搞龙芯的时候,咱们中国连个能参考的技术都没有。 那时候还有人嘲讽“中国人根本造不出自己的CPU,这辈子都得用美国的”。 黄令仪那时候都七十多岁了,本来该退休享清福了,可她愣是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熬。 她每天比年轻人去得还早,对着电脑一行一行写代码,芯片架构怎么设计、指令系统怎么优化,她都亲力亲为。 龙芯1号出来的时候,她激动得哭了,那是咱们中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后来龙芯2号、3号陆续出来,咱们终于不用再完全依赖美国的CPU了。 可就在龙芯慢慢走上正轨的时候,她却因为长期劳累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不止黄令仪,还有好多咱们叫不上名字的科研人员,这些人没有耀眼的商业光环,也没人天天把他们的名字挂在嘴边,可就是他们用一辈子的坚守,搭起了中国芯片的“自主长城”。 现在再回头看张忠谋当初说的“中国无能为力”,早就被现实打了脸。 以前全球半导体行业都是美国说了算,他们说不让谁用技术,谁就没辙;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中国慢慢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整个产业格局都在变。 这不都是是靠科学家的坚守、企业的攻坚,还有国家的长远布局,一点点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