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多亏了您的沟通协调,我的案件终于和解了!”
看着手机屏幕上被执行人老刘发来的信息,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负责信访工作的承办法官站在信访室的窗前,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信访处置登记簿上,那些字句忽然变得柔软起来。这起时常萦绕在承办法官心头的案件,此刻终于尘埃落定。
就在几个月前,信访室的哭诉声犹在耳边。
“儿子已经走了,我们真的承受不了更多了!”
“账户冻结了,我们的日子真的没法过了,小孙子怎么办啊!”
......
老刘夫妇一进入法院信访室,就抑制不住情绪,坐在地上失声痛哭。老刘神情激动,手写的《情况说明》也散落在地。
尽管承办法官处理过不少信访案件,可这般强烈的情绪反应还是让她倍感棘手。当务之急是稳住他们的情绪。
承办法官深吸一口气,镇定下来,一边拾起地上的纸张,一边迅速安抚,将老刘夫妇请进接待室,倒上热茶:“我是福田法院负责信访工作的承办法官,有什么事情,请你们先跟我说一说......”
这是承办法官和老刘的第一面。
共情——
架起心灵的桥梁
“我儿子走了,为了10万块钱,他们苦苦相逼。”
“我们的命好苦啊,小孙子还嗷嗷待哺,要是再冻结我们的钱,让我们靠什么生活!”
原来,这是一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老刘夫妇的儿子小刘曾于2018年向债权人老蒋借款10万元,后小刘于同年去世,借款没有偿还。老蒋将老刘夫妇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老刘夫妇在实际继承小刘的遗产范围内承担还款责任。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依法冻结了老两口的银行账户。
承办法官深知,这类执行案件远不只是一纸文书的落实,背后往往是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家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难以诉说的隐痛。每一次执行,都是情与法的艰难博弈。
思及此,承办法官一边仔细记录着老刘夫妇的诉求,一边轻声安抚他们。她明白,在这类涉及民生困境与复杂情感的案件中,和当事人接触的态度与方式至关重要。只有真正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充分共情倾听,让当事人掏心窝诉说,不仅能缓解其激动的情绪,更是全面掌握案件争议焦点的关键。承办法官要做的,就是从老刘夫妇的哭诉里,深挖家庭经济困境的根源,找准后续调解与执行工作的切入点。
明理——
传递司法的温度
经过一番沟通,老刘夫妇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对法院的判决和执行程序还是存在疑惑和抵触情绪。
“都说人死账消,为什么我们还要替子还债?”
“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还留了一个孙子给我们老两口养,退休金本就微薄,未来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啊。”
承办法官耐心地向老刘夫妇解释法院的判决依据和执行程序,让他们明白法院为什么会冻结他们的银行账户,以及他们作为遗产继承人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非常理解你们现在的心情,家庭遭逢变故,本来就很痛苦了,现在又被强制执行,一时难以接受。但法律规定,继承人需要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偿还债务......”承办法官耐心解释。
“考虑你们现在的实际困难,法院暂时冻结账户,是要确保这些该还的钱不被转移,并没有划走您的钱。”
承办法官深知,在向当事人解释法律规定与执行流程时,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象化,避免因理解偏差引发抵触情绪。作为一名法官,要始终秉持中立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地阐述当事各方的权利义务,既要让被执行人明白逃避责任行不通,又要让他们感受到司法并非冰冷无情,而是充满人文关怀。
“法官,谢谢你听我们说了这么多,我们也不是不明白欠债还钱的道理,只是日子实在是困难,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老刘夫妇听进了承办法官的话,情绪稳定下来了,开始理解法院的工作,并表示愿意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只是经济上确有难处。为了让老刘夫妇放宽心,也为了后续的联络沟通,承办法官给老刘留下了联系电话。
“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跟我联系。”当老刘夫妇离开法院时,承办法官叮嘱着。
解结——
“法结”“心结”一起解决
老刘夫妇经济窘迫,还款能力有限;而老蒋作为债权人,追讨欠款也是天经地义。如何既能让生效判决得以兑现,又能化解当事人的心结?承办法官认真思考着。
随后,承办法官向院领导报告了这次接访的情况,并与执行法官沟通,向他反映了老刘夫妇的情况。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法院决定暂不予扣划冻结的财产,给老刘夫妇一个缓冲的时间,能够共同寻找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方面,承办法官多次与老刘夫妇联系,让他们知道她一直在跟进和关注着他们的情况,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承办法官也与执行法官共同积极推进执行和解工作。若双方能够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和解,既能有效缓解老刘夫妇的经济压力,也能让老蒋的债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经过多方反复沟通协调,老刘夫妇与老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和解协议。协议明确约定:老刘夫妇在约定期限内,向申请执行人老蒋一次性支付5万元;老蒋在收到该笔款项后,不得就该笔10万元借款相关的纠纷,再以任何形式向老刘夫妇提起诉讼或其他主张权利的行为。至此,这起一度陷入僵局的执行案件,终于圆满解决。
回顾这起案件,从共情倾听消解对抗,到以法明理明晰权责,再到暂缓执行蓄力和解,每一次与当事人的对话,都是法与情的交织——既要让法律文书落地生效,又要在命运的裂缝里为绝望者透进光亮。承办法官作为一名信访工作者,她深知,只有“将心比心”摸清矛盾根源,实质性化解纠纷,才能让当事人从“信访”转向“信法”,从“对抗”回归“对话”,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供稿:福田区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