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削藩就可以当个“富家翁”,为什么吴三桂还是铁了心要造反? 明朝为官之际,吴三桂助力清军顺利入关,覆灭明朝,此后,他获封平西王,主政云南,一时位高权重,风光无限。 但他为何会在六十余岁那样的年纪还要选择冒险反叛,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能够让他这样义无反顾的宁可冒着性命危险,也要和朝廷对着干呢? 1644年春,北方风起尘扬,局势在几天内彻底变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守着山海关的吴三桂很快知道京城失守、朝廷灭亡,所以在他面前只有三个选择,投降李自成、与关外的清军联手,或者固守不动等待局势。 因为留在原地风险最大,既可能被李军清剿,也可能被外来的清军夹击,所以吴三桂很快就做了决定,他直接开城迎清,就这样清军借此进关,占领北京,由于这次是吴三桂领导的所以部分功劳都记在他的头上。 随后朝廷直接就给他扮演了一出戏,表面上看吴三桂是受朝廷重用了被派遣到云南镇守,但实际上则是因为云南那边地形偏僻而地方实力强不容易控制所以才派他去的。 但在云南吴三桂掌握了很多权利,而且他带来的亲信和旧部占据重要军政岗位,地方税收、盐运、茶叶、铜矿等经济命脉大多落在他的藩府手里。 这些收入直接增强了他的军力和自治能力,使他的势力逐渐像个小王国,这时候清廷对他办事很是担心,但因为离不开他镇守西南边疆,因而对他采取了容忍但不放心的态度。 然而时间一长,问题就浮现了出来,康熙渐渐亲政,中央开始考虑收回地方藩王掌握的军政大权,1663年,清廷收回了平西大将军的印信,中央要削藩。 对康熙来说,削弱地方藩王是巩固中央权力的必要步骤,然而这对于吴三桂则等于剥夺了他的根基,他无法接受,以致于双方矛盾升级,双方谈判失败,削藩令传到云南后,当地气氛紧张。 1673年冬,云南巡抚申明复上奏回京,结果在昆明城外被杀,这件事彻底断绝了和解的可能,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旗号起兵,迅速在云、贵、川三地集结兵力,他的军队多为旧部,补给稳固,战斗力强,并与耿精忠、尚可喜等地方势力结成同盟,占据了南方大片地区。 起初,三藩军士气高,连战连捷,他们利用地形发动攻势,清廷一时被动,只能四处调兵,采取分而破之的策略,同时用招抚离间,康熙亲自坐镇指挥,集中全国资源应对这场叛乱,并通过政治手段瓦解三藩联盟,经过数年消耗战,清军开始取得优势。 1678年,局势发生致命转折,吴三桂自己称帝,直接让许多原本支持“反清复明”的士绅和军官心生疑虑,觉得他不是为复明而战,而是想自立为王。 他的盟友因此分裂,一些人转而与清廷和解或暗中通敌,与此同时,吴三桂的健康在战事中恶化,影响了他的指挥能力,随后吴三桂因病去逝,他的家族和继承者无法维持原有的军政体系,内部出现动摇,清廷抓住机会发起总攻。 到1681年春,昆明被攻克,吴三桂势力彻底失败,三藩之乱结束,这场叛乱前后约八年,战火波及南方大片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与经济损失,平定叛乱后,清廷取消了藩王的半独立地位,把地方军政权全部收回,改由中央任命的总督、巡抚管理地方,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吴三桂的一生由多个重大选择构成,他帮助清军入关,改变了政权格局;晚年又因不愿失权而反叛,最终家破人亡,三藩之乱的结局说明,地方势力即便一时强大,也难以长期抗衡掌握全国资源和政治制衡的中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