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财政局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与市生态环境局深度协同、同向发力,通过“严控支出、优化项目、衔接过渡、多元统筹”的系统化工作思路,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预算管理提质增效。经优化,全市生态环境系统2025年度部门预算从1239万元(不含信息化项目,下同)调整到1047万元,下降15.9%,其中市级预算安排资金减少到624万元,下降49.6%,目前已全部落实资金来源,为全市零基预算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市财政局与市生态环境局聚焦生态环境部门核心职能,严把项目准入关,开展项目“瘦身”行动,对一批非必要、非急需项目果断“砍停”,减少财政支出53万元。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思想,共同梳理2025年全系统项目中的运转费用,通过优化支出结构、严控办公费用、精简会议培训等方式,削减资金119万元,既守住了“保基本、保运转”底线,又以“紧支出”换“高效益”。对今年11月份到期项目的20万元经费,明确将其纳入2026年度预算统筹安排,避免后续工作“断档”;对140万元的信息化运维经费,实行“归口整合”,由大数据纳入信息化专项,统一申报、统一审核、统一支出标准,杜绝“多头申报、重复列支、标准不一致”问题。
为落实项目资金来源,统筹了生态环境系统可供调度的各类资金,形成“存量+增量”“专项+调剂”的资金保障池。对市生态环境局未使用的结余资金、非税收入等资金逐一进行清理、逐一匹配项目、逐一明确用途,确保资金不闲置,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本年度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范围的,优先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对符合本级专项资金要求的,优先使用本级专项资金安排。统筹以上资金后仍无法保障的,由市级预算安排保障,并采用综合预算方式对年初预算予以调整。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继续深化与各职能部门的预算协同机制,以更精细的管理、更精准的保障,在“紧平衡”中找空间,在“保重点”中求突破,与各部门携手共济,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以精准高效的资金保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的财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