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亲疏远近 首先梳理一下目前美国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加征关税水平:1、英国、澳大利亚

亲疏远近

首先梳理一下目前美国对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加征关税水平:

1、英国、澳大利亚和部分南美国家一档(10%)

2、欧盟、日本、韩国一档(15%)

3、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省一档(约20%)

4、南非、阿尔及利亚(30%,非洲最高)

5、中国(30%)、加拿大(35%)、墨西哥(30%)为美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正继续谈判中。

6、巴西(50%)、印度(50%)

7、俄罗斯、伊朗(已实现硬脱钩)

不难发现,特朗普剑指的对象有两方面:其一是传统盟友,强迫他们以“一定程度关税+对美投资”为条件过关;其二就是新兴大国。

尤其是扩容之前的金砖五国,堪称受美国关税压力最大的群体——中国(加征30%,总共约40%)、印度(50%)、巴西(50%)、南非(30%)、俄罗斯(硬脱钩)。

美国对金砖五国加征关税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中国是巨大逆差和芬太尼,印度是农业不开放和俄罗斯石油,巴西是博索纳罗案,南非是白人受迫害,俄罗斯是因为战争……

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目的其实就是要削弱挑战美国霸权的新兴力量。

实际上,经历过本轮关税谈判后,美方愈发感受到盟友还是“听话”的,极限施压之下全部乖乖就范——只有加拿大态度比较强硬,但最终大概率也会让步。

与传统盟友相比,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立场更加强硬,更不买华盛顿的账。

印度总理莫迪在新德里官邸会见了美国副总统万斯及其印度裔妻子乌莎等家人,2025年4月21日。

如果把西方霸权结构做一番梳理,大致是这样的:

美国独自掌握最高端的“金融”,并同欧洲、日韩等国家共同掌握“高科技及高端制造”,将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外包给中国、东南亚、墨西哥和印度,另外指定沙特、阿联酋等若干个听话的“能源供应国”。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亚非拉国家都处于游离状态,即便有丰富的能源或自然资源,如委内瑞拉、伊朗,也会因制裁被排除在正常国际贸易体系之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是美国人构思的理想场景,在1990年代到新千年之初曾短暂实现过。

后来这个结构发生了三个明显超出美方预料的事情:

第一是中国体量突飞猛进,而且迅速往中高端制造业迈进,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显著压力;

第二是加入全球化体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在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他们对于自身国际地位的诉求愈发强烈,出现越来越多跟西方唱反调的声音和行为;

第三是国际贸易加剧了美国国内制造业岗位流失和贫富分化,造成保守主义思潮回流。

面对这些挑战,特朗普认为美国已无法再吸纳更多的全球出口,必须纠正每年突破1.1万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同时为了与中国抗衡,重振制造业迫在眉睫。

于是便有了这次针对性的关税战。

通过激烈抢夺战略产业,美国似乎巩固了自己在西方阵营内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军事,贸易领域西方世界也开始呈现“中心辐射型”结构。

在半导体、药品等重要领域,特朗普发布惊人的高关税,刚刚过去的8月份,他宣布:

“美国一开始将对进口药品征收较低的关税,但在一年到一年半后,这个税率将调高至150%,然后提高到250%,因为我们希望药品在美国本土生产”。

“我们将对芯片和半导体征收非常高的关税,关税税率将是100%,但如果你在美国生产,或者已经承诺在美国生产,毫无疑问就不会被征收关税。”

在美国已经衰落的传统制造业领域,特朗普以关税做威胁从日本、欧洲、韩国获得了共计1.5万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如果得以实现,将对美国制造业振兴产生巨大提振作用。

不过目前欧盟和日本均对承诺的对美投资澄清“灭火”,有欧盟官员表示:

“6000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将完全来自私营部门,欧盟委员会对此没有管辖权,因此无法保证是否能完成额度目标,也没有具体时间表。”

日本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则称,美日达成的5500亿美元投资承诺中,实际投资仅占1%~2%,其余为贷款和贷款担保,似乎有点“借美国银行的钱在美国投资”的意思。 

日本已经在暗示落实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有难度,但特朗普却公开向媒体表示,日本对美国5500亿美元的投资“就是我们的钱”,美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与日本政府的说法大相径庭。

文章后半段,让我们谈谈特朗普关税的影响。

1、

特朗普最初打着“消除贸易逆差”的旗号发起对等关税,用一个简单粗暴的计算公式把各国对美逆差算了一遍,然后除以2得到税率。

可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试探大家渐渐发现,所谓“消除贸易逆差”只是个幌子,特朗普关税本质上是“一招鲜”——只有对方有任何忤逆美国意志的行为,第一时间就用关税惩罚。

典型例子如巴西和印度,它们被加征关税的理由其实跟贸易无关(博索纳罗案和购买俄罗斯石油),即关税成为特朗普粗暴推进外交政策的手段。

这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颠覆了过去几十年里国际贸易的独立性。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为什么欧盟、日韩能跟美国达成妥协,而印度、巴西难以妥协。

因为后者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始终与美方保持一致,只要特朗普“一招鲜”的行为方式不改变,今天不被加关税明天也会被加。

套用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国会发表声明时的一句话:基于规则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时代已结束。

2、

特朗普政府是高度机会主义的,征收关税的同时,他们密切关注着美国国内各项经济指标以及进出口数据。

如上图所示,7月份美国关税收入创了296亿美元新高,8月份进一步升至313.7亿美元,随着更高水平对等关税和各项行业关税陆续落地,9月份关税收入预计还会增加。

但需要指出的是,关税收入最亮眼和通胀影响最不明显的时刻,都是在刚刚加征的时候,越往后负面效应越会凸显出来。

从收入角度来看,关税刚实施时,企业往往措手不及,因供应链尚无法短期调整,只能“咬牙坚持”一段时间,维持现有进出口流程。

但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并成为新常态,企业调整供应链结构将成为必然,一些低利润的进出口业务会被主动放弃,部分产业链环节则可能外迁,最终削弱关税带来的财政增收效果。

从通胀角度来看,初期影响也被多个因素暂时遮蔽。

一方面,进口商尚有库存可用,短期内可维持原有售价;另一方面,出于市场保有率考虑,企业愿意暂时压缩利润空间,不愿立即涨价。

然而随着库存消耗和企业利润遭持续挤压,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通胀压力将逐步显现。

总而言之,特朗普关税的“盛景”恐难持续,各个国家乃至跨国企业都有走一步看一步的小九九。

一艘货轮在美国新泽西港卸货。

3、

特朗普关税最深远的影响,是对所有受其影响的国家的心态。

以印度为例,过去几年的美印蜜月期让印度误以为自己已融入西方世界,跟美国是要好的准盟友,怎料特朗普一棒子“50%关税”砸下来,新德里才意识到美印关系是如此脆弱。

同样遭遇的还有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关税风波将强化它们对于新兴合作机制和多极化秩序的诉求。

至于说欧盟、日韩等国家,尽管与美国达成了协议,但里面还有一堆细节等待落实,待炸的“雷”一个接一个。

许多国家已经认定,不能再期望美国引领自由贸易体系,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或许不是拜登规划的“China+1”,而是“Globa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