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交通肇事后短暂离开事故现场算“逃逸”吗?听听法官怎么说

一男子驾车酿成交通事故后,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但看见有人来到事故现场后,他因害怕遭报复殴打,为此弃车躲到附近藏了起来,直到看到交警来到现场后,他才回到事发地。那么,这名肇事者构成“逃逸”吗,要不要被加重处罚?近日,广东法院通报了这起案件判决结果。

2024年3月8日,被告人徐某康驾驶小型客车沿X604线行驶时,与过马路的行人刘某兴发生碰撞,造成刘某兴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徐某康立即报警并拨打120电话。之后,看见有村民向事故现场走来,徐某康误以为是被害人家属,因害怕遭到殴打而弃车躲到事故现场附近藏匿,看见交警到达现场后,徐某康马上回到事故现场。2024年3月28日,徐某康到广东省阳西县公安局投案。经交警部门认定,徐某康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本案经广东省阳西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被告人徐某康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目前,本案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为此,本案被告人徐某康弃车躲到事故现场附近藏匿,这是否属于“逃逸”情节?成为了本案审理过程中的争议焦点。

法院指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3号)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据此,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同时符合“为逃避法律追究”和“逃跑”两个条件,即客观上,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实施了逃跑的行为;主观上,逃跑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本案中,被告人徐某康交通肇事后,立即报警并拨打120电话,其积极报警和呼救救护车的行为属于对被害人的救助,有助于减少被害人的损失。被告人徐某康报警后害怕被害人家属报复便离开事故现场,而看见交警到达现场后,马上回到事故现场并向公安人员如实报告情况,履行了迅速报告、听候处理、配合调查的法定义务,为此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故其行为不属于逃避法律追究的情形,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法院提醒,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及时报警并积极抢救被害人,虽然客观上有短暂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但主观上不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目的,在交警到达之时或之前即返回事故现场的,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通讯员:阳江法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